吉仔花傳統工藝傳承
由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舉辦的「吉仔花工作坊」昨盛大登場,活動吸引許多婦女朋友們熱情參與,大部份學員多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她們還記得當年新嫁時,婆婆拔下頭上吉仔花和雙春花轉贈給自己的那份心意,對於繞線編結吉仔花的這門民俗工藝都表示十分珍惜,並且透過研習活動進行,讓這項特別的閩南習俗能代代傳承下去。
這項活動是在昨天早上在文化園區舉行,許多婆婆媽媽們把握假日時間,不管風雨前往參與,聽取講師王金治阿嬤解說製作吉仔花的技巧,許多學員們原以為吉仔花製作簡單,但實際投入習作才發現真是不簡單,像是葉片的裁剪弧度、彈性絲線的纏繞密度、還有銅線的粗細軟硬等等,都馬虎不得,一纏一繞都需要細心和耐心。
文化園區管理所表示,金門縣誌記載,吉仔花用於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綵花就是大吉仔花和小吉仔花,尤其是婚禮習俗,男方在迎娶前拜天公時將小吉及春仔花插在牲禮或素粿上。婚禮前一日應贈女方小吉仔花十二對、大吉仔花及雙春花各兩對,女方則將小吉仔花六對、大吉仔花一對和雙春花一對,連同嫁妝回送男方。迎娶當日婆婆將頭上的大吉及雙春插在新媳婦頭上象徵頭春尾吉。而最獨特的是金門喪禮也會用到吉仔花:殯禮儀式結束後,發送發粿、紅圓,上頭插上吉仔花贈予出嫁的女兒、姪女及孫女等女眷,稱為脫孝。
而在昨天的研習活動中,吉仔花「難纏」歸難纏,但學員們把握學習機會,做出一朵朵精緻的吉仔花戴在頭上裝飾。講師王金治阿嬤表示,吉仔花需要常常做、多多做、纏繞纏繞再纏繞,功夫自然能到位,而文化園區管理所也鼓勵鄉親支持並熟習我們在地的傳統工藝,精益求精,他日大家一起來辦成果展、同時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