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漁況馬加捕獲量居首
為健全地方漁業背景資料,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針對金門南海岸進行新湖漁港漁民漁況普查作業,八月份調查漁撈成果統計出爐,漁民捕獲頻度以臺灣馬加鰆(馬加)最高,該所調查結果提供資訊讓漁民參考,提醒漁民目前適逢蟹蟳繁殖期間,為使蟳蟹類資源永續利用,請漁民朋友務必配合,共同維護蟳蟹類資源之永續。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針對金門南海岸料羅至古崗海域進行新湖漁港漁民漁況普查作業,104年8月份漁民捕獲頻度以臺灣馬加鰆(馬加)25日為最高,其次為寬尾斜齒鯊出現16日,第三印度鐮齒魚(那個魚)為9日。捕獲量以臺灣馬加鰆2,843公斤最多,其次為寬尾斜齒鯊744公斤,第三為窩斑鰶(高鱸仔)525公斤。調查期間其他捕獲物種包括烏魚、哈氏鰛、白姑魚(白口)、黑口鰳(力魚)、四絲馬鮁(午魚)、大甲參魚(鐵甲)、小黃魚、黃錫鯛、黃姑魚(春只)及杜氏鰤(紅甘)。
水試所指出,臺灣馬加鰆係洄游性掠食魚類,棲息於近海暖水性中上層,主要棲息於水深15至200公尺的近沿海大陸棚,秋冬之際北方海水溫度較低,為尋找最適水溫及餌料生物,會沿臺灣海峽向南洄游。8月份捕獲之臺灣馬加鰆大小介於35至45公分,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紀錄,最大體長可至76公分,屬經濟價值高之食用魚。
另目前適逢蟹蟳繁殖期間,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103年4月1日「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全年禁止採捕甲殼寬未滿8公分之花蟹(鏽斑蟳)、三點仔(紅星梭子蟹)、花市仔(遠海梭子蟹)、甲殼寬未滿6公分之石蟳(善泳蟳),以及甲殼長未滿6公分之蛙形蟹(旭蟹);每年自8月16日至11月15日止,禁止捕撈將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開花母蟹)。倘誤捕禁止捕撈之蟳蟹類,不論存活或已死亡,應立即放回海中,不得攜帶入港或持有。為使蟳蟹類資源永續利用,請漁民朋友務必配合,共同維護蟳蟹類資源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