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醫通過評鑑成為教學醫院

金門醫院通過評鑑,成為教學醫院,未來將可收訓護理、營養、藥事、物理治療等醫事職類。 (陳冠霖攝)
金門醫院通過教學醫院評鑑,正式成為地區教學醫院!金門醫院在今年6月時提出申請,經過3個多月審核後,通過教學資源與管理、師資培育、跨領域教學與學術交流、教學與研究成果、醫事實習學生及醫事人員訓練成果等評鑑基準,經衛福部核定「醫事人員類(非醫師)教學醫院」評鑑合格,未來將可收訓護理、營養、藥事、物理治療等醫事職類。成為教學醫院,無疑對院方以及金門醫療打了一劑強心針,院長王必勝說,對金門醫療品質有正面而長遠的影響。
王院長表示,金門醫院成為教學醫院,對民眾來說保證是有利的,民眾在乎的是提升醫療品質,受到好的醫療照顧;不過,他也坦言,醫療品質的提升,並非短期內可以立竿見影、馬上看到,教學醫院通過後,事後的工作是很漫長的,但是越是漫長的工作,就越要早點開始;王院長估計,可能兩三年後就漸漸有成果,因為醫療品質的提升是不知不覺的,漸漸慢慢地成長起來,之後鄉親就會感受到越來越好,但不是立即看得到。
而金門醫院通過教學醫院評鑑,對於日後邁向「區域醫院」的道路上,王院長認為是有「間接幫助」,他提到,雖然發展成區域醫院要有基本條件,包括人員、科別、床數都要增加,而成為教學醫院後,就可以吸引更多醫師醫事人員前來。王院長舉例,金門大學有護理系,加上目前的護士荒,金門醫院成為教學醫院後,便可以透過教學活動或相互合作,讓金大護理系的學生留在金門醫院工作。
金門醫院院長王必勝解釋,教學醫院的評鑑,包括教學水準、設備,到某種程度,就可以通過評鑑,成為教學醫院;而「地區醫院」能夠成為教學醫院的案例比較少見,因為地區醫院規模較小,要發展成教學醫院本來就比較困難。而要通過評鑑的條件包括,硬體方面,比如圖書館、網路、教學平台、教學教具、設施、專用教學空間等等;制度方面,比如院內計畫、申請研究、院內人員受訓等制度規範,由醫策會進行評鑑。
王院長說,金門醫院長期以來都是「見招拆招」,醫師醫事人員都不好招募,除了離島和待遇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進修」,包括在職進修、素質提升等;因為有些年輕人會覺得在這裡「永遠就是這樣」,也不會進步或者任何發展,覺得沒有前途;而如果要讓醫師醫事人員覺得「有發展下去」的可能,就牽涉到相關的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王院長坦言,這個部分,金門醫院以前是沒有的,因此更難留住人,即使把待遇提升、環境變好了,有些人還是不願意來。金門醫院以往除了招募人員遇到困難之外,王院長還提到另一方面的難處,就是人員「久任」的問題;王院長說,醫院要能夠留得住人,必須讓醫生醫事人員,除了在這裡做事,還能得到學問的進步,甚至學位或論文發表等等,讓他們得到成長,久任的機會也會比較高。王院長也說,另一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素質」的提升,隨著醫學演進不斷變化,醫生醫事人員沒有進修、沒有上課,就不會進步,永遠停在原地,因此要不斷地透過制度,讓醫院人員去上課進修,學習新知回來,可以變成「種子教師」,教給其他院內人員,如此「新知」才會一直進步成長,醫療品質也能跟著提升,這是金門醫院為何要成為教學醫院很重要的目的。
王院長表示,金門醫院早期是「只要有人就好」,現在是,除了要有人之外,「品質」也要跟著提升,從前是短期,現在是要往長期發展去看。王院長指出,金門就這麼一家醫院,要永續經營、人才穩定、長期發展,因此需要發展成教學醫院。王院長也坦言,成為教學醫院不會增加醫院的營收,對醫院營業額也不會有幫助,但「眼光必須放遠」,否則永遠都是在人力上「炒短線」,是緣木求魚,醫療品質不會穩定。 王院長說,教學醫院的通過只是一個「開始」,後面的「挑戰」還很大,比如如何「維持」,還要有所成果,醫策會還是會定期甚至不定期來檢討是否有達到當初設立的條件和成果,例如收了多少學生、辦多少教育研究、花了多少教育經費、有沒有達到一定的比例等,都是要持續監督,甚至如果沒有達到條件或是違規太嚴重,還會被取消教學醫院的資格;王院長甚至坦言,如果要比的話,「通過比較簡單,維持比較困難」。因此,院方要定期召開醫學教育委員會,也得仰賴醫院領導階層全力支持,為了長期發展,要有遠見。
王院長總結,金門醫院通過教學醫院評鑑,對金門醫療有長遠的影響,金門醫院會很積極去維持,也要做得更好。成為教學醫院,並不會增加醫院的營收,但對於院內人員的招募、養成、久任、在職進修及素質提升,均有正面而長遠的影響。尤其在離島醫院,成為教學醫院更是提高醫療品質,鼓勵研究進修的重要動力。王院長也特別感謝顏鴻章前院長,及甫歸建北榮的詹哲彰主任,有他們的遠見和推動才有機會在這裡通過評鑑。通過只是一個開始,如何落實執行才是日後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