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登場

「2015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登場,陳縣長與中、馬、新等國際佛教學者、台金學者、佛教界法師、志工合影。(許加泰攝)
「2015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起一連兩天於金門大學舉行,中、馬、新等國際佛教學者與台金學者,針對「東南佛教的跨文化交流」、「金門太武山海印寺的文史」兩項專題,發表20篇論文,進行跨區域對話。金門縣長陳福海很肯定研討會的意義性,透過學術的研究,保留傳承海印寺的文史,提升金門文化資產與佛教的成就。
研討會於昨日上午八時三十分假金門大學圖資大樓陳開蓉國際會議廳舉行開幕式,由海印寺住持釋性海法師主持,金門縣長陳福海、立委楊應雄、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心茂法師、廈門佛教協會會長則悟大和尚、金門大學校長黃奇、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等來賓先後致詞。與會學者,台灣大學教授羅士傑、中山大學教授龔顯宗、廈門大學教授余光弘、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南方學院中文系系主任杜忠全、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黃文彬、台灣大學兼任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周伯戡、新加坡大學教授勞悅強、臺灣師大教授江柏煒、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定源(王招國)、泉州學研究所高級編輯林少川、金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楊天厚、林麗寬夫婦,南華大學教授陳美華、輔仁大學教授陳敏齡、華梵大學教授黃英傑、前同安文化局長顏立水、中正大學教授顏尚文、文化局文資課長郭哲銘、金大助理教授曾逸仁、金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蔡鳳雛等人。福建省政府組長林振查、金沙鎮長陳其德、縣府民政處長王中聖也出席。
陳福海縣長以感恩的心代表金門鄉親歡迎來自海內外對於佛教關心奉獻、付出的學者、佛教信眾、志工參與殊勝的研討會。陳縣長說,金門是美麗的島嶼,也是苦難的島嶼,歷經烽火戰爭,金門長輩在戰火的洗禮,夜以繼日、孜孜不懈為了生存而努力打拚,如今,浴火鳳凰蛻變的金門,不斷建設和發展,成為金門鄉親生活的幸福島嶼。
陳福海表示,金門是一處佛地、也是一處淨土,在金門苦難的時代,有很多無形或是有形的眾生,經過佛光活水的滋潤,無形眾生的祥和,有行眾生的受樂。陳縣長說,現今社會的價值觀改變,唯有透過心靈上的宗教信仰,淨化人心。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很敬佩性海師父帶領佛教志工,長期在佛教領域上所做的貢獻和付出。
陳縣長說,海印寺千百年的風水寶地,諺云:『海印寺興、金門就興;海印寺好、金門就好』。海印寺結合相關單位辦理學術研討會,透過學術的研究,來豐富海印寺的文史以及金門佛教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歷史傳承的意義性。
陳縣長表示,海印寺是金門的宗教聖地,縣府也朝以海印寺規劃佛教文化園區,統合區內的古蹟、歷史建物,賦予該寺文化、歷史、宗教、觀光的多重功能。陳縣長說,只要『正心正念』,上天會天佑金門。
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心茂法師表示,台灣有百年歷史的寺廟,已經是很難得,金門海印寺為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剎,對於東南佛教的歷史傳承,有很大的貢獻。心茂法師說,金門自古以來,文風鼎盛,充滿靈氣的島嶼,是一處人間的淨土,隨著時代的轉變,金門也成為凝聚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這兩天的研討會,也會為金門留下很多紀錄。心茂法師說,從地緣上來看,東南佛教不僅帶有大陸型佛教色彩,同時還有濃厚的海洋型佛教性格,更具兼容並蓄的佛教特色。
立委楊應雄也表示,隨著兩岸開啟宗教的交流,金門海印寺也扮演兩岸交流的重要角色。十幾年來,性海法師帶領志工,除了提倡人間佛教,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融合,也與大陸宗教團體進行交流,並結合善信的力量,辦理多場法會,超薦因戰亂的亡靈早登極樂,也為眾生平安祈福。
金大校長黃奇表示,透過學術的研討,會讓海印寺的文史資料更完整,傳承發揚東南佛教文化。
研究佛教藝術三十多年的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曾經親赴甘肅、新疆體驗西行求法僧走過的一段路,透過足下的修行,感受菩薩道的難行能行。林保堯說,民間佛教傳布到東南沿海省份,金門也有寺廟的興建,對東南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海印寺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是東南佛教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值得重視。
海印寺住持釋性海法師表示,海印寺原名太武巖寺,始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西元1265-1274年),明萬曆八年及二十八年重修,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香火鼎盛。因太武山上岩石有如印章篆刻,而改為海印寺,寺左前方有明末金門籍兵部尚書盧若騰題字「海山第一」的石門關,為縣定古蹟,成為地方民眾和遊客身、心、靈的宗教聖地。
釋性海法師說,金門是一處寶地,有豐富的人文歷史,人才輩出,文化傳承工作很重要,留給後代子孫不是只有房子和田地,而是文化資產。海印寺雖然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金門縣志等史料只記載著海印寺一點點史料,希望透由研討會,來網羅更多學者、專家所研究海印寺的資料,拼奏出更完整的史料。他說,這也是首次在金門舉辦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以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文史及東南佛教論題把脈,關注中國東南省份地區的華人佛教信仰外,移民東南亞各地的華人佛教信仰也是此次研討會核心議題,加深對東南佛教傳播歷史的了解,以提升金門在亞太地區文化資產與東南佛教的研究與成就。
由金門縣政府、縣議會、楊應雄立委辦公室、太武山海印寺主辦,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台灣i圖典學會、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建築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協辦,寬厚文史工作室承辦的「2015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的期程,首日發表的論文包括,上海師大教授定源(王招國)發表「日僧俊■與南宋僧人的交往」、佛光大學助理教授發表「日本殖民時期兩岸華僧的交流-太虛臺灣見聞記遊」;中山大學教授龔顯宗發表「論怒目金剛盧菩薩的詩文」、金大兼助理教授楊天厚發表「金門太武山海印寺建置沿革述略」、淡江大學博士生陳宗孟發表「山奇人益奇-從太武巖的歷史沿革談地靈人傑」;泉州學研究所高級編輯林少川發表「海印寺史料與研究」、金大兼助理教授林麗寬發表「金門海印寺匾額楹聯碑文瑣談」、金門文史工作者蔡鳳雛發表「太武鍾毓-太武山與金門的歷史風華」;輔仁大學教授陳敏齡發表「宋代新樣淨土圖的源流及發展」、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黃文彬發表「馬來(西)亞閩南僧尼事蹟探析:以《馬來西亞華人人物誌》為例」。第二天要發表的論文包括,台灣大學教授周伯戡發表「臺灣佛教的鬼月超渡與盂蘭盆會」、中正大學教授顏尚文發表「近代以來《大乘起信論》之研究對當代臺灣佛教之影響一以懺雲法師《大乘起信論附表》為主」;臺灣師大教授江柏煒發表「山林之間:海印寺的建築文化」、金門文化局課長郭哲銘發表「太武山下談修志-論金門當代各鄉鎮志之修纂」、金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發表「戰地管制時期的海印寺」;金大助理教授曾逸仁發表「佛教建築的空間與裝飾特色」、福州師大博士陳炳容發表「金門太武山十二奇」、交通大學博士楊易淳發表「金門太武山海印寺裝置藝術試析」;拉曼大學南方學院中文系系主任杜忠全發表「會泉法師與檳城佛教」、新加坡大學教授勞悅強發表「演培法師與『硬佛教』:一個二十世紀新加坡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