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現蟲蟲危機林務所啟動生物防治

費洛蒙的誘捕器在黑角舞蛾的成蟲期可發揮極佳的誘捕效果。(縣府建設處提供)
又到了毛毛蟲大軍壓境的季節!縣府指出,近期常接獲鄉親通報,指各路段、校園及學校有大量毛毛蟲出現,甚至造成民眾身體過敏反應,為避免持續造成鄉親生活作息上的困擾,縣府除提醒鄉親儘量避免與毛毛蟲直接碰觸外,也於4月起特別要求林務所啟動應變作業,以生物防治等方式,盡量減低毛毛蟲的族群數量。林務所表示,地區由於早年以木麻黃純林造林方式,容易造成森林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目前較棘手的黑角舞蛾危害,就是相當典型的森林害蟲之一;黑角舞蛾是台灣的固有種,屬鱗翅目毒蛾科,除了台灣外,也分布於中國福建及廣東一帶。幼蟲的長度約4-6公分,身體披覆的鱗毛易使人過敏,屬於雜食性,因此在地區也曾發生過將小葉欖仁行道樹葉片啃食殆盡的情形。
林務所藉由歷年資料的蒐集及比對,目前已有效掌握黑角舞蛾的生活習性及族群動態,在幼蟲大發生時,採用農委會藥毒所建議的防治用藥,或以蘇力菌及白殭菌等生物防治法,以低毒性或無毒性的方式減少蟲害問題;另為減低黑角舞蛾族群的數量,在成蟲發生期(5-6月間),林務所於伯玉路、中山路、桃園路、和平新村、金門大學及安瀾國小等幼蟲族群量較高的區域,懸掛費洛蒙誘蟲器計214個,藉由散發雌蟲性費洛蒙的方式誘捕大量雄蟲,以有效降低黑角舞蛾的族群密度;相關防治工作縣府已於4月底陸續啟動,針對大小金門黑角舞蛾常出現的路段及區域位進行密集的防治作業。
林務所強調,過往的森林害蟲處理多以農藥化學噴灑為主,不僅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更會讓害蟲產生抗藥性,更波及許多無辜的蝴蝶或其他昆蟲,為達成永續生態島嶼施政目標,改採生物防治或藥劑注式方式已有初步成效,目前道路出現的毛毛蟲多為無毒的巨網苔蛾,牠可大量取食地區春天滋長的青苔,維護環境的整潔,對一般民眾也不會造成過敏反應。
此外,由於自然害蟲的防治無法達成百分之百的成效,林務所特別提醒鄉親,毛毛蟲種類繁多,盡量不要輕易接觸,若不小心觸碰以清水沖洗乾淨即可,若過敏症狀未能緩減,建議儘速就醫處理;如各級學校有毛毛蟲危害問題,請通知林務所,將優先配合於學童放學後派員進駐處理,減低學童誤觸黑角舞蛾幼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