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打造孔子儒學聖境金門流布朱子教育活水

孔子誕辰前夕,中國首屆國學院院長高峰會在山東曲阜尼山聖境盛大舉行,大會重建古代書院舞蹈,由中國音樂院雅樂團全球首演「六小舞」。(楊樹清提供)
書院,在大陸已形成文化產業,也是兩岸國學熱新的著力點。孔子誕辰前夕,兩岸近百位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院院長、書院山長齊聚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尼山舉辦中國國學院院長高峰會,金門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亦應邀赴會,並與結盟書院,包括江西白鹿洞書院山長龔鵬程、泉州大觀書院院長楊松年提議,孔子出生之鄉尼山與朱子首仕原鄉金門相呼應,讓孔孟、朱子的儒學精神、內涵在兩岸與世界再次點亮,可思索在朱子書院教育的原鄉福建金門舉行朱熹文化節、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讓朱熹文化活水從金門出發,流布四方。為了深化金門是朱熹書院教育的源頭、原鄉關係,在首屆中國國學院院長高峰會論文發表中,楊樹清特別以(朱熹書院教育的活水源頭:南宋金門燕南書院的再現與活化),向兩岸引介、行銷金門的歷史文化、書院教育。
【書院文化,兩岸國學熱新著力點】
大陸各省,延續或新立的書院,有「書院」之名者,據瞭解,已多達萬餘所。台灣自清代以來,各地亦成立七十多所書院,知名且存在者如臺北明志、學海,苗栗英才,彰化文開、道東,台中磺溪,南投藍田、明新,雲林振文,高雄萃文、鳳儀,台南中社、蓬壺,屏東屏東,澎湖文石,其中苗栗英才、高雄鳳儀近年修復,重現書院教育輝彩,也成為人文景點。金門一地,宋有燕南,元有浯洲,清有金山及浯江,浯洲、金山已廢,浯江存續,燕南復現,浯江穆然有古風,更是從清到今,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誕辰,閩台僅見定時歲祭之地。
傳統書院遺留外,現代書院正流行。有愈來愈多的兩岸三地大學正在實驗住宿學院制的「書院」教育,為大學生活開拓更多的可能性,包括了大陸的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的政大、清大、東海、中正、亞洲、中華等大學都施行書院教育,甚至直接將校舍以書院命名,譬如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香港大學崇基等九書院,台灣政治大學政大書院、東海大學博雅書院、中正大學紫荊書院等;不止在大學校園,民間也漸盛行書院教育,台灣的「臺北書院」、美國的「台灣書院」亦陸續開張。華人世界掀起書院熱潮,甚且成為一股教育文化新競爭力。新起現代書院中,2011年9月揭牌、坐落於臺北市中山堂三樓的「臺北書院」,由曾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穀芳首任「山長」,書院發展兼顧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個面向,提供國內外民眾一個體驗台灣獨特文化生活美學空間。林穀芳強調,書院為中國最具特質的教育型態,始於唐而興於宋,其知名者如白鹿洞、嶽麓等在文化史有一定地位。
書院教育精神亦延伸向海外,兩岸形成競爭。大陸以國家力量在各地設立「孔子學院」向世界推廣漢語,標榜彰顯台灣特色中華文化的「台灣書院」,也於辛亥百年的十月在美國紐約、洛杉磯和休士頓同時開幕。
各種訊息面顯示,書院精神融合現代教育,已蔚為風潮,但也出現了一些浮面現象。佛光大學創校校長龔鵬程在復性書院的「書院精神」講座中,提出了反思。他認為,貫穿在書院內部的是一種禮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禮的外在是一種典禮、儀式,內在是一種敬的精神,表現在祭祀上。書院必須有祭祀,祭祀是書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而這種功能在今天的大學裡蕩然無存。沒祭祀就是沒有學術傳統,也沒有了學術的傳承。也因為書院不是功利之學,所以書院又都有反官學的傾向。自古以來,書院的學術宗旨、課程就都是自己定的,政府可以出錢、可以賜匾,但書院是私學,不屬國家教育體系。國學已在大陸熱了二十年,新世紀初,書院又成了國學熱中一個新的著力點。惟國學熱下也出現「書院產業」,在台灣,看到大學校園裡的博雅通識中心,民間的私塾、讀經班;在大陸,發現一些廟宇、會所的空間,乃至房地產公司的文化區建案,也多出現書院之名,但多無書院學規、祭祀、藏書、講學之實,所以稱不上書院。國學教育要落實,書院要形成文化力,如何延續傳統的書院精神,發揚朱子學,兩岸文士都須努力。
【尼山聖境,發展國學打造書院文化產業】
中國首屆國學院院長高峰會於8月26日至29日在總開發面積35平方公里的山東曲阜尼山聖境召開,由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與尼山聖境主辦,並由聖境尼山書院、曲阜尼山文化交流促進會、尼山書院酒店、北京天德堂文化公司、世界漢學研究中心、曲阜尼山文化旅遊投資發展公司等單位共同承辦,來自兩岸及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世界各地大學文學院院長、學者教授、國學院院長、書院山長等近百人齊聚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尼山。首屆國學院院長高峰會,開幕活動中,最吸睛的一幕,是重現古代書院舞蹈,由中國音樂院雅樂團全球首演重建的明代六小舞(朱子舞);開幕儀式中,與會者也在基座15公尺、塑像72公尺(代表孔子活到72歲),全球最高的孔子銅像前,舉行祭孔大典,由出身台灣的兩岸著名文化學者,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龔鵬程主祭。同時,金門高粱亦遠征來孔子故鄉,在開幕晚宴與孔府家酒、青島啤酒同為品嚐佳酒。
龔鵬程教授在大會開幕專題演講中,提出百餘年前西學東漸、國學式微,時隔百年,復興國學、重建斯文的呼聲越發高漲,國學研究進入新階段,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國學院,書院也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了多層次的社會力量聚合。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中國人已經成長起來一種文化自覺。研究發揚傳統文化對導正信仰缺失、改造社會、中國人文化身分確認等問題將產生積極意義。龔鵬程強調,促進中華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國學越來越受到官方及民間的普遍重視。放眼大陸,有許多國學院、書院等機構,國學教育可以說是方興未艾,蔚為大觀,培育出了濃郁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這種背景下邀請中外學者探討國學發展,一起思索國學發展問題,希望對當前國學文化做更深挖掘,尋找新的道路,在未來打開新的局面。
【燕南書院,朱熹文化活水的流布】
首屆中國國學院院長高峰會,台灣受邀的國學、書院學者,有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富昌、文藻外語大學副教授鄧文龍、奉元書院山長劉君祖、元亨書院山長林安梧(廖崇斐博士代表)以及金門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會議中,楊樹清亦發表論文,進行專題報告「朱熹書院教育的活水源頭:金門南宋燕南書院的再現與活化」。
論文發表中,楊樹清特別介紹了位於舊稱浯洲的金門西半島的「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據地方文獻載,書院建於南宋紹興,為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學事朱熹采風、講學之地,書院消逝後,明朝末年,改建為奉祀清水真人的太文巖寺。因缺乏文獻、圖錄可佐證,形式與規模不可考,當今重現的燕南書院、太文巖寺,是依據歷史學、堪輿學、書院建築規制及當地耆老訪談等相關研究,想像、推敲出的產物:書院坐南朝北向,採三進兩院之空間格局,形式則採傳統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燕南書院第一進為出口山門,第二進為供奉清水祖師的太文巖寺(正殿),第三進則為朱子祠(書院空間)。
楊樹清強調,尼山與燕南山可在兩岸之間產生精神的連結、儒學的交流。山東尼山是孔子的故鄉、儒學發跡地,金門燕南山是朱熹首仕之初采風、視學之地,金門亦可視為朱子學、朱子書院教育發萌原鄉,朱熹文化活水的流布,如能以燕南書院為中心,在文風鼎盛、享「海濱鄒魯」之譽的金門島地推動朱熹文化節,舉辦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朱子文物展等活動,將深化金門文化底蘊,也讓朱子學說與書院教育精神,在這裡塑造出一個朱子文化的珍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