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沙門氏桿菌中毒主要因為糞便污染

發布日期:
記者: 董森堡/綜合報導。
點閱率:1,347

 金門地區發生沙門氏桿菌中毒事件,造成數百位民眾就醫,衛生局提醒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因食入遭受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民眾與食品業者在相關預防保健方面應該要特別謹慎,以免再度發生類似事件!
衛生局表示,沙門氏桿菌在感染後約六至四十八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七十二小時內會好轉,腹瀉三至七天內會變好,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目前沙門氏菌感染症屬全球分布,在已開發國家(除非有很好的通報系統)大部分的臨床病例沒有被通報,小的流行通常發生於一般人群,大的流行則常見於兒童醫院或機構、餐廳及護理之家等人口密集機構,大部分的發生原因是食物來源遭受污染,少數是因帶菌者污染食物,或人與人直接糞口接觸引致。其中的受污狀況多數是食入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與雞蛋製品、牛奶或牛奶製品、肉類與肉類製品等,若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更易傳播。
 衛生局提醒,關於沙門氏菌的預防於請謹記WHO食品安全五要訣,其一為保持食品清潔,第二則是生食熟食要分開。第三要領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另外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至於一般防治措施,民眾或食品業者在烹調食物前或餐前便後應確實洗手,小心處理食物,食物應以保鮮膜包裹後置入冰箱,再次食用前應加熱煮熟。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至於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相關水源的水塔應經常清洗及消毒,旅行或野營時,用水應煮沸消毒。另水泥砌磚水塔若已生苔,請儘可能更換成不銹鋼製品,以維護飲水衛生安全。 並謹記確實撲滅並阻隔蒼蠅等病媒,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