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嶼張氏祭祖 盼未來人數年年增加

青嶼張氏家廟祭祖活動,張氏宗親後代齊聚一堂,祭祖、掃墓、吃頭。(陳冠霖攝)
青嶼張氏家廟昨(12)日舉行祭祖活動,257位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分的青嶼張氏宗親後代齊聚一堂。青嶼張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張國威說,張氏宗親返金祭祖,歷史悠久,無奈曾因兩岸戰火中斷多年,民國100年張氏家廟正式奠安後,祭祖人潮才陸續漸漸「回流」,希望在青嶼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鴻飛的努力奔走邀請下,往後每年祭祖人數越來越多。
每年訂於農曆2月15日舉行的青嶼張氏家廟祭祖活動,昨日在青嶼張氏家廟舉行,257位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分的青嶼張氏宗親後代,以及在金門的張氏宗親,齊聚一堂,祭祖、掃墓、吃頭。縣長陳福海親自到場,對於從大陸回來金門祭祖的張氏宗親們表示歡迎,陳縣長表示,鼓勵從金門到大陸發展的各姓氏宗親,也能夠回金門祭祖、聯誼,讓兩岸之間更加融合,這是「兩岸一家親」最好的寫照,可見金門和大陸交流越來越頻繁,長期以來都維持良好的交流。
青嶼張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張國威表示,此次祭祖活動主要是「青嶼張氏宗親會」延續老祖宗往例,每年固定在農曆2月15日,大家回到青嶼張氏家廟「吃頭」,今年總共來了257人,人數比去年更多,希望往後一年比一年更多人參與。昨日的儀式包括,宗族們祭拜家廟後,中午簡單用餐,下午前往開基祖先的墳墓進行掃墓,晚上正式吃頭。
金門縣張氏宗親會表示,歷史文獻記載中,金門的張氏為儒林衍派之後,而青嶼的開基始祖張均正公,是第7房之12世至明正統年間賊寇犯境,益彬公集義保境安民,為奸人所害,其中幼童敏、慶、本等入宮庭為監,孝宗復辟奉迓有功累封;青嶼進士的張敏、張慶、張本三人更有「兄弟三公」的美稱,世代並累出13位進士。
張國威指出,在約600多年前,青嶼張氏祖先陸續到大陸各省分發展,從此開枝散葉,現在大陸每個從青嶼分支出去的張氏村莊,人數至少都5000多人。
張國威說,早在兩岸還沒打仗之前,當時許多張氏宗親便會從大陸回來金門青嶼祭祖,無奈這項傳統因兩岸戰火中斷多年,停火後慢慢又有人回來祭祖;而民國100年,張氏家廟正式奠安後,當年祭祖人數達到高峰,金門這邊的張氏宗親會也陸續赴大陸一一邀請各宗族再回來祭祖,之後才會一年比一年更多人參加。
張國威強調,一切有賴青嶼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鴻飛先生,張鴻飛一一到大陸各張氏村莊交流、溝通、聯誼,邀請他們回來祭祖,才會讓每年祭祖人數越來越多,張鴻飛的奉獻,功不可沒。
張國威也提到,縣府有意將青嶼列為「歷史文化村」,地方一句俗話說「青嶼祖厝官澳宮」,代表青嶼的「張氏祖厝」和官澳的「龍鳳宮」,都是地方十分具有象徵性的代表,可見青嶼張氏祖厝的重要性。
青嶼張氏家廟理事長張鴻飛表示,青嶼張氏家廟祖祠名褒忠祠,乃是開基始祖張均正,其第6世張敏,護主輔政,事君忠勤、受賞而獲明孝宗御賜宗祖祠名「褒宗祠」,廟中祖龕也有明憲宗感念御賜匾「忠勤世第」,之後家廟燈號皆稱「忠勤第」。
張國威也提到,青嶼的張氏祖宗,曾經有一位祖先叫張敏,他曾任明朝宦官,當時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敏曾經對皇帝有功,獲得皇帝大大賞識,甚至代理過皇帝職位7天,其故居正位於現今張氏家廟後方。
張國威替老祖先張敏抱屈,他說,以往提到青嶼張氏,有時會被別人取笑「你們祖先是太監(宦官)」,張國威澄清說,當年張敏不是為了爭名奪利、榮華富貴,才去當太監,而是早年因海盜猖獗,在張敏小時候,就是被海盜給擄走到浙江山東一帶;之後皇宮需要徵求太監人選,當時百姓捨不得把自己的小孩送進宮裡當太監,便把張敏這個「擄來的小孩」送進宮,因此,張國威強調,張敏之所以會當太監,是身不由己,是有苦衷的。
不過,張國威也說,也因為張敏當年在明朝地位一度崇高,以致當年明朝皇帝曾經在青嶼前立了一塊「下馬碑」,規定任何人到此處,「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沐浴淨身後才能進到青嶼,可見青嶼在當時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