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動管溝地下化 縣府將參考日星作法

人(手)孔蓋周邊破損及高度調整,攸關行車安全至鉅,如何讓管溝地下化及確保人孔蓋品質,更是觀察城市建設是否用心的指標,工務處將依國內外國情、環境及文化等脈絡各自不同,整體營造業施工品質素養差異等因素,全面評估更完善的管溝及人孔蓋施作可行方案。(翁維智攝)
管溝地下化及人孔蓋品質,實乃觀察城市建設是否用心之癥結點;更是「今日不做,明日後悔」的事情。為此,縣長陳福海也三令五申,要求相關單位務必研擬全盤計畫,裨益爭取中央計畫和預算的支持。
在管溝地下化預算方面,縣府目前已請台電公司專案支持;至於人孔蓋下地化,則由烈嶼鄉開始,除了請參議翁自保追蹤期程及相關實施狀況;也責由工務處研究參考日本、新加坡人孔蓋設置方式,其施工係數及安全性,希望能納入金門未來學習範本內容。
初步收集資料研究結果,日本、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在人(手)孔蓋設置方面重點摘要如下:
(一)雙向四車道以上、或有人行道及綠帶之道路,人(手)孔蓋設置位置以人行道、綠帶等為主;部分零星孔蓋位於道路範圍。
(二)雙向兩車道以下、或無人行道及綠帶之道路,人(手)孔蓋設置偏路側、或路中心,接近車道線。
(三)有關人(手)孔蓋周邊破損及高度調整,以圓形切割工法(NSC工法)進行施工,其施工方式為切割、設置孔蓋框架、填充孔蓋周邊材料等。國內目前施工方式仍多採人工切割、機器破碎後回填施工,僅有少部分直轄縣市(如台北市)有試辦使用圓形切割工法。
(四)孔蓋設計上有多重墊圈,方便調降施工。反觀國內孔蓋設計,調整孔蓋高度則需要人工破碎或CNC機器切割。
(五)在孔蓋表面部分,部分孔蓋有進行美化(非全面)。方式是使用造形鐵蓋、或使用與人行道相同花色的地磚鋪貼。
而在施工成本方面,縣府工務處指出,單以孔蓋平整度調整部分,本縣施工單價約為6,000元/個,日本約為26,837元/個。以日本及台灣物價平均差異為3倍的情況換算,日本在孔蓋施工方面的成本仍高於本縣。
另在工藝技術方面也有明顯差異。日本工人施工以工序嚴謹聞名,自主品管檢核明確,分工細緻,單以勞務工就有69種分類。例如交通指揮亦有專門工別(A、B兩類,單價約2,440元);在路面破碎施工,會先將AC層挖除運棄後,再挖路基土層,且過程中棄土不落地,直接上載運車後運離工地。而在台灣及本縣,工人施工大都依其經驗進行,過程中也少有自主品質管制作業或檢核,造成施工品質上常出現大量落差的情況。
工務處不諱言,時至今日,本縣在執行道路挖掘完工復原查驗時,仍有管線單位的施工廠商,會採取「AC鋪的比路面高1~3公分,讓車壓平」的過時作法,需經縣府退回多次改善後,才勉強合格。
綜上,因國內外國情、環境及文化等脈絡各自不同,整體營造業施工品質素養差異等因素,工務處將依其脈絡檢視並評估可行方案,檢討納入未來學習範本內。且本縣道路寬度有限,初步方向建議如下:
(一) 未來道路拓寬(或新闢),含人行道或綠帶等公共設施帶者,要求管線單位將人(手)孔蓋優先以設置於其內為原則。
(二) 設置於人行道之孔蓋,以化妝蓋版(或使用與人行道相同花色的地磚鋪貼)為美化原則。對於以鑄鐵材質之孔蓋,亦需將其表面圖案美化納入考量,相關預算亦應納入調整。
(三) 因無人行道、或人行道空間不足、或技術上必需設置於道路範圍(如路口)之孔蓋,以孔蓋下地整平為原則。
(四) 人(手)孔蓋需留設於路面之必要者,其平整度應符合三米直規檢驗標準(±6㎜);並協調各管線單位及縣府相關工程案內,對於工法上之要求及相對應之施工預算應納入調整。
(五) 持續推動公共工程品質教育訓練,藉以提升整體營造業施工品質。
此外,工務處也指出,地區有部分路段水溝孔蓋設計太長,久之水溝淤積無法清淤,且市區道路已有此現象發生,新建水溝宜請設計師將此列入考量。另地球暖化汛期長且常發生暴雨,建議爾後本縣新建水溝容量設計亦應將頻率之降雨強度列入考慮。
再則,為落實縣長提倡的「路平專案」,本縣道路部分孔蓋鬆動致四周產生孔洞現象時有所見,為免影響行車安全,相關業管單位有必要加強巡查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