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臉譜系列│作家篇】 蔡振念 學者與儒者風範兼具的詩人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綜合報導。
點閱率:1,858
蔡振念學者與儒者風範兼具的詩人。

蔡振念學者與儒者風範兼具的詩人。

│詩人除了要和前年代的詩歌語言奮鬥之外,也要和自己先前的語言奮鬥,詩人永遠是語言國度中的流浪漢。寫詩,因此成為最孤獨的旅程│
 作家黃克全推崇蔡振念是一位學者與儒者風範兼具的詩人。前者猶如余光中,後者猶如鄭愁予。
蔡振念出身文學博士,又擔任中文系教授、主任,學術專長古典詩歌、西方文學理論、中西現當代文學、台灣現當代文學等等,曾開設詩選及習作、中西現代文學、漢學英文、現代小說選讀、文史資料討論等課程,因此,學養豐富深湛,成就斐然。
 蔡振念除了偶而寫寫書評和專欄之外,他的創作以新詩為主,由於在大學教授古典詩,因而在創作新詩時,古典詩啟發了他不少靈感;在詩觀方面,他認為詩歌永遠在追求如何能以最精準的語言來傳達思想與情感,詩人念茲在茲的常常是如何突破語言牢籠的限制,試驗詩歌語言的各種可能,因此,和語言的搏鬥成了詩人的宿命。
蔡振念的創作座右銘就是:詩歌和人生一樣,充滿了弔詭。就語言方面來說,詩一方面詩要用語言來表達,另方面語言卻只是符號,無法真正表達人類的情感與思想,詩人的宿命就是像唐吉訶德一樣,面對語言這部大風車。
蔡振念表示,詩人一旦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馬上面臨第二層面的宿命:風格也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套板,詩人因此必須放棄辛苦建立起來的風格,重新在語言的國度流浪,尋求風格的轉變和新的表達形式。他認為,詩人因此除了要和前年代的詩歌語言奮鬥之外,也要和自己先前的語言奮鬥,詩人永遠是語言國度中的流浪漢。寫詩,因此成為最孤獨的旅程,詩人,因此成為最孤獨的行業,知音成為詩人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寶。
蔡振念簡介:
 蔡振念,民國46年7月4日出生於福建金門,畢業台灣於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74年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文學系,1992年返國任教中山大學中文系,曾獲中國時報優秀學者獎,科計部專題計畫獎助十餘次,法國巴黎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學術論著《與現代詩共舞》《高適詩研究》《杜詩唐宋朝接受史》等三冊;現代詩集:《陌地生憶往》《漂流預言》《水的記憶》,《敲響時間的光》等四冊,散文集《人間情懷》,並有書評、譯稿散見報章雜誌。詩作曾入選古蒙仁編《海外詩箋》向陽等編《2003台灣詩選》,曾進豐編《娑婆詩人周夢蝶》,文建會暨國家台灣文學館編《黃武忠紀念文集》,蕭蕭等編《2005台灣詩選》,高市文化局編《幸福石鼓詩》,路寒袖編《乍見城市之光》,台灣筆會編《夜合花》,高市文化局編《港埔遺落的鹹味》,向陽等《2008台灣詩選》,春暉版《2008台灣詩選》,春暉版《2009台灣詩選》,陳義芝主編《2009台灣詩選》,春暉版《2016台灣詩選》,二魚版《2016台灣詩選》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