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短耳鴞 回歸大自然

受傷復原的短耳鴞。(許峻魁攝)
日前一隻受傷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短耳鴞」,於金沙地區榮湖區域被巡邏經過的金沙分駐所員警發現,經通報建設處安置治療、安裝腳環(腳環編號為:4A-00109)後,於昨(十八)日下午順利將其野放,而為了對短耳鴞進行長期的調查以及紀錄貓頭鷹族群,這隻腳環編號4A-00109的短耳鴞,建設處希望未來透過追蹤通報,以紀錄更多離島猛禽的資料,健全相關研究資料。
建設處昨日下午二時二十分許,野放一隻「短耳鴞」,由縣府建設處科長鐘立偉、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師江宜綸、金湖分局金沙分駐所巡佐楊琦偉的人共同協助進行野放作業;而昨日的野放工作,並吸引了一些歐厝民眾,帶著小朋友到場觀看,也順便進行生態教育。
這隻受傷獲救的短耳鴞,根據了解,是由金湖分局金沙分駐所副所長朱道祥以及警員黃武智等兩人,在今(一○七)年的一月七日,於執行夜間巡邏勤務時,經過榮湖水庫週邊時,發現路邊有隻不名鳥類不斷的抖動,隨即將這隻「路倒鳥客」護送回分駐所內安置,而所內的員警還利用衣物以及燈具保溫,避免動物的二次傷害;經通報獸醫師進行檢查之後,在左翅發現有鳥網纏繞,推測應該是民眾自行解下掛網的短耳鴞,但沒有將鳥網清除完全,因而導致無法飛行。
金沙分駐所巡佐楊琦偉昨日也到場協助野放,他表示,這隻短耳鴞是在夜間巡邏時在林間小路上發現的,當他們發現時,這隻短耳鴞處於行動不便的狀態,發現警員除馬上帶回分駐所內進行簡單檢查外,同時也立刻通知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來處理,經過初步檢視應該是被鳥網纏繞而無法飛行。
通報前往了解短耳鴞受傷狀況的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師江宜倫說,這隻短耳鴞被發現時左翅部分有殘存鳥網,推測應該是附近農民將其從鳥網救下時,沒有將鳥網清除乾淨,導致沒有辦法飛行,這隻鳥的體態較瘦,也有輕微的脫水狀況,經過一週左右的調養,體重回升之外,飛行狀況良好,因此才於昨日進行野放。
由於金沙分駐所所轄的區域保持較為自然的狀態,除了這次短耳鴞的救援勤務,楊琦偉還說,過去分駐所方面也曾經有民眾通報像是水獺遭路殺、受傷水獺救援、金龜收容等非業務內的勤務;不過他也強調,離島業務較為多元,警察不僅是人民保姆,有時也得保護野生動物;只是為了動物好,相關工作還是由專業單位處理較為妥適。
而對於鳥類掛網的情況,建設處也特別提醒民眾,若是有遇到掛網的鳥類,請記得將鳥網一併剪下,並請勿直接拉扯鳥類,以避免對受困的鳥類造成更大的傷害,而救下的鳥則是請安置於紙箱內,並且立刻通報野生動物救傷單位來進行協助處理。
建設處說明,此次的野放作業,是在台灣猛禽研究會吳建龍先生的協助下,順利安裝「不銹鋼鳥環」,鳥環安裝須要依照鳥種體型,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操作,縣府未來亦會利用機會,邀請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進行相關的教育訓練,藉由救傷動物的處理,讓相關人員能取得相關的研習機會。
根據觀鳥金門、台灣猛禽研究會等資料指出,短耳鴞(Asioflammeus)的平均體長為:三十五至四十一公分,體重約在兩百四十五至三百七十公克左右。短耳鴞的繁殖地分佈在歐亞大陸已及北美洲,亞洲族群冬季會遷移到日本、韓國、中國東部、南部、中南半島及印度一帶度冬,在金門為稀有的冬候鳥、過境鳥,保育等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短耳鴞為夜間活動的貓頭鷹,獵捕老鼠或鳥類為食,由於體型較大且偏好在草生地活動,在飛安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脅;短耳鴞白天受到驚擾時通常不會直接飛離,而是會澎起頭部的羽毛、豎起短小的耳羽、並縮緊全身羽毛,搭配其一身保護色,直到距離非常近時才會驚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