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端陽香包製作班 香氣四溢

民眾在老師的指導下縫香包。(詹宗翰攝)
文化局昨假文化局三樓會議室開辦端陽香包製作班,由許淑卿老師為大家解說示範,帶領大家一起做香包。報名參加的學員無不專心在手中的針線活上,父母也不厭其煩的教小孩如何縫補好香包,場面相當溫馨。
呂坤和表示,端午節快到了,習俗上是會推一些活動,包肉粽是其中之一,不過各里都有這樣的活動。文化局推動的是端陽香包製作班的活動,香包是作為端午節避邪的東西。專家曾指出,末梢神經越發達越不容易失智,因此希望年長者能多參加這樣的活動,縫合香包就是手的細部動作,會使末梢神經因此運用到。也希望年輕的一輩也能學習如何使用針線,要不然縫鈕扣、繡學號還得找人幫忙,希望因此能給小朋友練習使用針線縫紉的機會。
本次製作香包的材料,包括皮革、線、棉花、鑰匙環。傳統香包的制作,布料大都採用做衣服剩下來的零頭布,現在都採用比較好的布料,當然主要的選擇是在於布料的質感,然後裁成合適的大小。線是各色的綉線,既可以拿來縫合,又可以綉成各式各樣的圖案。線有兩種,一種是絲線,一種是棉線。最重要的部分—香粉,就比較複雜,因為配料不同,所研出來的香粉味道自然就不同。配料包括艾草末、雄黃粉、檀香粉等等。棉花是用來做香包內部的填充物,因為棉花本身輕柔而且可以久存不壞。製作香包還會用上紙,紙包括紙板和棉紙,前者用來繪圖打稿,後者根據前者描圖再剪成紙樣,有時也用來作襯底用。而樹脂是用來做細部黏貼用的。裝飾用的配件材料,有金線、亮片、珠子等等。不過這次從簡,僅僅使用了皮革、線、棉花以及鑰匙環。
文化局過去舉辦香包製作也試著找過很多版樣,有些構造繁複,製作需花較長時間,今年適逢狗年,便以狗為主題,用皮革和線縫合出一隻可愛的臘腸狗鑰匙圈。皮革事先打出縫合用的孔洞,以方便參加的學員縫合。香包裡面的填充物,除了棉花之外,沒有再添加香粉,文化局指出市面的香粉良莠不齊,價格又逐年升高,因此捨棄不用。臘腸狗香包鑰匙圈,既應景又實用,討個吉祥的意義。
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於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綵線繫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綵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綉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