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特展│腕龍

古生物特展│腕龍。
腕龍屬(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前臂」及「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brancai),目前已被正式獨立為新屬—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腕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部、長尾巴,腦部相當小。不同於蜥腳下目的其他科,牠的身體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前肢,頸部高舉。腕龍的牙齒是鑿狀牙齒,適合咬碎植物。牠的頭顱骨有很多大型洞孔,可能是幫助減輕重量。前腳的第一趾及後腳的前三趾,具有趾爪。
腕龍是侏羅紀時代最巨大的恐龍之一。牠生活於充滿蕨類、蘇鐵目及木賊屬的草原,並穿越大量松科、蘇鐵科、樹蕨及銀杏的樹林。與腕龍生存於同時代相同區域的恐龍有:劍龍、橡樹龍、迷惑龍及梁龍。有研究推測小型的腕龍會成群的活動,而完全成長的腕龍因其巨大體型,則較不怕當時的最大型捕獵動物,如異特龍及蠻龍。
長久而來,因其頭顱骨上相對應的鼻部洞孔,腕龍的鼻孔被認為是在其頭頂。在過往幾十年間,科學家認為腕龍的鼻孔就像潛水用的呼吸管,牠會大部份時候潛入水中以支撐其體重。但最近的研究指出腕龍其實是陸地上的動物,水壓反而會妨礙牠們的呼吸。而牠們的四腳過於狹窄,不適合在水中移動。再者,有學者認為腕龍的鼻孔在高於眼睛的頭頂上,但鼻孔依然位於口鼻部前端。在同一份研究中,也提出了腕龍的頭頂隆起,容納某種肉質的共鳴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