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永續發展目標專題報導(二)「傳統建築·風華再現」 建築修繕及後續經營管理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專題報導。
點閱率:1,880
將傳統建築修復、匠師推廣教育、維護特色街區風貌等措施都是體現保留在地文化的一種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將傳統建築修復、匠師推廣教育、維護特色街區風貌等措施都是體現保留在地文化的一種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將傳統建築修復、匠師推廣教育、維護特色街區風貌等措施都是體現保留在地文化的一種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將傳統建築修復、匠師推廣教育、維護特色街區風貌等措施都是體現保留在地文化的一種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傳統建築、閩南文化無庸置疑地是金門的特色之一,不論是古厝的修繕、活化或者是特色街區的維護,都是體現保留在地文化的一種方式。而當我們以2015年聯合國所發佈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來看待這件事情時,不難找出確實有相關的主要核心目標來進行呼應,亦即「SDG11 永續發展的市鎮規劃」。當然,一項政策的推動往往很難僅歸類在單一目標,因此當我們深入了解一項事務的推動過程中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後,也可以將它所呈現的效益增列次要貢獻目標。除此之外,若要進一步地強化政策推動與永續發展的關聯性,若能明確地闡述這件事情推動時需要面對的機會與挑戰、涉及的利害關係人等項目,將是個不錯的方式。
以傳統建築修繕為例,它的次要貢獻目標就可以是「SDGs8 體現工作和經濟成長」;而傳統建築產權複雜、修復能量有待持續提升等,則是推動過程需要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在涉及的利害關係人上,土地或建築所有權人、法定繼承人、合法居住者,甚至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等,都是政策推動過程中必須詳加溝通的對象。
傳統建築修繕:傳統建築修繕本身就是一件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政策,也因此縣府自民國90年起即訂定修復獎助自治條例,近年並配合物價調整,最高補助額度已從最初的150萬元調整至300萬元。而截至109年底已累計核定獎助719棟、修復完工675棟,這將有助於金門在兼顧現代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保留具有優質文化底蘊的特質。
修復匠師推廣教育:在擁有4,000多棟傳統建築的金門,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必須面對修復能量不足、修復人員年齡老化的窘境。因此,為了讓修復技能及文化得以厚植與傳承,縣府自107年開始辦理「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其間需經過360小時的校內培訓與720小時的校外實習後,才可以參加縣府的匠師考核認證。截至108年底已有30名學員通過考核,109年亦有29人參加測驗評核中,我們期待未來金門將有更多年輕新血加入傳統建築修復的行列。
維護特色街區風貌:金門的傳統建築除了以「點」的方式呈現外,「線」或「面」的體現也很重要。因此傳統街區的整建向來也是地方發展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具有文化底蘊與城鄉特質的區域,若能透過適當的整理,往往能夠彰顯不一樣的氣質與生活氛圍。除此之外,金門的街區量體一般來說都不大,採取小而美、美而精的作法往往更能展現其中的細緻與內涵。因此縣府近年來針對金城鎮後浦、金沙鎮沙美等二區域頒布相關的維護輔導實施計畫,鼓勵在地居民投入特色街區風貌的維護工作,透過居民的共同參與、研提發展計畫,達到新舊融合、和諧多元的景點風貌,進一步提升空間美學與商業價值。
古蹟修復研究:在面臨古蹟修復問題時,保存及凸顯文化資產的價值通常應列為第一優先考量。金門的諸多古厝在建築藝術史上具有保存的意義與價值,然而多數古厝在歷經歲月催朽,加上產權持份者眾、室內空間使用不足、後代子孫遷移村外居住、移居台灣與缺乏適當管理維護下,建築物常有嚴重毀損、木構件遭白蟻肆虐而有危及建築結構安全的情況。為了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修復,近年來縣府積極辦理各項古厝修復的研究,同時頒布修復獎助辦法,讓古厝得以持續延續其風華與美貌。
古厝的修復及特色街區維護只是保留金門傳統建築特色的第一步,後續的經營管理往往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因此,導入民間經營者的創意與努力,將其轉型成為與一般民眾或遊客有所連結的標的,一直是需要不斷精進與努力的。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不論是在縣府或國家公園內已完成修復的傳統建築,後續陸續藉由引入民間力量作為民宿、展覽館或者是賣店等都已經有不錯的成效,其不僅提供了社區營造的氛圍,也成功建立起傳統建築與人的連結,讓金門的生態與文化習俗得以讓到訪的每個人深刻體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