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永續發展目標專題報導(四)培育公費醫事人員 導入醫療資源 強化在地醫療

培育公費醫事人員,導入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服務,提昇金門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量能,朝向急重症醫療照護醫學中心化,是金門醫療持續努力的方向。(本報資料照片)

培育公費醫事人員,導入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服務,提昇金門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量能,朝向急重症醫療照護醫學中心化,是金門醫療持續努力的方向。(本報資料照片)

培育公費醫事人員,導入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服務,提昇金門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量能,朝向急重症醫療照護醫學中心化,是金門醫療持續努力的方向。(本報資料照片)
金門因為人口數量、經濟規模和地理環境的限制,造成中央長期投注資源有限,因而造成醫療資源缺乏、醫療品質不足進而影響民眾就醫信心,不可否認的,這一直都是金門鄉親長久以來期待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我們也深知,惟有落實醫療在地化、提升地區醫療水準,金門才有機會擺脫轉診與後送的命運。而若詳細探討醫療議題,其實這也是屬於永續發展的一部份,它體現了「SDGs3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同時展現了「SDGs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在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上,則是一件從下而上涉及全體縣民、縣府衛生單位、在地醫療院所以及中央衛生福利部的事務。醫療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面向也非常廣泛,無法一言以蔽之,以下僅就幾個簡單的面向來談談近年來各方對於提升在地醫療所做的努力。
培育公費醫事人員:人才的培育是任何專業事務推動很重要的第一步,也惟有以專業的醫事人員為基礎,才能夠成就各項醫療服務的進行。而在醫事人員的養成上,公費生的培養不外乎是解決人力不足的方式之一,從過去到現在主要有衛生福利部培育、縣府培育二類。前者自2002年開始第一期養成計畫,迄今已進入第四期養成計畫中(2017-2021),而四期的養成計畫總計培育了139名醫師及9名醫事人員。後者以醫事相關人員為主,自2013年至今共培育17人,1人服務期滿,5人服務中,其他在學、考取證照中或訓練中,相信未來這些學有專精的醫事人員都能夠為金門的醫療貢獻一己之力。
導入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服務:在導入醫療資源方面,現階段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在49名常駐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的努力之下,鄉親在基礎的醫療上已經獲得了妥適的改善與照護。為了更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縣府近年來持續透過「金門縣醫療照護發展基金」協助金門醫院辦理各項醫療服務品質提升計畫,繼2020年核定補助1億3,538萬餘元後,2021年也有1億1,558萬餘元的補助額度;除此之外,縣府於2021年也持續爭取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支援計畫」也是縣府2021年努力爭取的項目,2021年計有6名專科醫師(長庚4名、臺北榮總2名)支援金門急重症照護醫療;而在「金門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方面,則由中央健康保險署、離島建設基金、縣府預算共同負擔,目前每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提供地區急診醫療108診次、專科駐診11名、專科門診80診次、專科檢查14診次及緊急醫療來金會診(常規手術)、遠距醫療會診等醫療服務,並視地區需求,同步進行醫事人員在職訓練,具體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及滿意度。
除了求助外部的醫療資源外,內部醫療環境的提升也相當重要。為了平衡東西半島的醫療,並考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金門醫院正常運作的可能性,因此有關西半島醫療專區的設置也積極規劃中,而這也提供了醫保生回鄉的服務空間,這項工作目前正積極處理土地取得與協調事宜,在經營規劃上目前將採分階模式辦理,初期提供門診服務,後期再擴充至住院等醫療服務。另外放射腫瘤中心的建置也是重點工作之一,這部分將有助於落實在地醫療照護、提供病人完善醫療服務,同時減輕金門鄉親往返臺金治療的勞累與負擔,目前規劃利用金門醫院舊門診大樓部分空間做為放射治療中心基地。
金門的醫療資源不管是醫療設備或醫護人員的量能,整體來說都在不斷的改進當中,有諸多的項目都在持續努力且無法一一提及,而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步調並不能完全符合鄉親的期待,但所有各方投入的資源與辛苦是千真萬確且不可否認的,未來確實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不論是基礎醫療的強化、緊急醫療體系的完備、急救護效率與品質的確保等,而其最終也都是為了守護縣民的健康。我們深知,醫療是金門過去至今還未能完全平撫的痛處,也是金門未來朝向永續發發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也惟有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址,才能造就金門成為宜居的幸福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