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同安渡頭潮起潮落 共濟橋見證百年滄桑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2,875
字型大小:
清光緒七年的「建造金門石橋碑」,目前存放於縣文化局碑林中。(李金生攝) 清光緒七年的「建造金門石橋碑」,目前存放於縣文化局碑林中。(李金生攝)
同安渡頭走過百餘年滄桑歲月,岸際碉堡與金門大橋遙遙相望。(李金生攝) 同安渡頭走過百餘年滄桑歲月,岸際碉堡與金門大橋遙遙相望。(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浯江溪口亙古如常,潮來潮又往,興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的同安渡頭共濟橋,殘石斷柱散落灘地,潮起潮落中迎曦送霞,滾滾海水翻檢一頁金門先民依依叮嚀,渡口淚擁道別,遠涉重洋謀生的百年滄桑史。
百年後的今天,佇立於同安渡頭,遙想當年人潮蜂萃,下南洋打拚的「番客」隨著船隻逐漸遠離,故鄉島影像格子膠捲般快速移動,淚眼朦朧中愈來愈小,最後完全消失在茫茫大海裡。海平面盡頭的千百個日子,有人從此杳無音訊,不知身落異鄉何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別故里倚靠腰門苦守的家人,不由得讓人低吟起北宋詞家秦觀筆下的「一春魚雁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悄然悒鬱於那種不堪回首,無處安頓靈魂的淒涼。
縣議員董森堡提案,基於維護金門重要文化資產,建請縣文化局辦理同安渡頭共濟橋文資審認作業,賦予該橋適當文資身分,以利後續維護,獲得歐陽儀雄、張雲德、蔡水游等多位議員的連署支持,讓這座曾經人來人往的渡口和已有140餘年歷史的古橋,再勾起鄉親的許多回憶。
地方文獻斑斑可考,同安渡頭是金門與同安、晉江、廈門、漳州、石碼往來的要津,也是先民赴南洋的渡口。昔日因灘塗泥濘難行,仕紳薛道南等人捐資倡建,獲旅居上海、神戶僑親熱烈響應,鳩工興建長190丈約600米之石橋。橋成時立有「建造金門石橋碑記」一方,現存於縣文化局碑林中。
在老一輩鄉親的口中,橋頭原建有路亭一座,供往來旅客歇腳、避雨,因亭額有「共濟」二字,因此橋名「共濟橋」,概取其同舟共濟之意,饒富鄉人相互照顧,患難與共的純樸古風。
珠山《顯影月刊》記載,1935年鄉親薛芳奢帶同妻女、媳婦和孫輩一行7人及行李數十件,自菲律賓風塵僕僕跋涉返鄉,村中家有騾馬者均前往同安渡幫忙搬運,老少村民並在村口列隊迎接,87年前的往事躍然紙上,於今讀之依然滿滿的故鄉情。
共濟橋在漲潮時大半淹沒於海水中,橋面青苔溼滑,常有旅人不慎跌倒,在潮汐沖刷和風浪拍打下,原已有多處墩柱傾倒,迄國軍進駐在岸際取石構建碉堡,目前僅低潮線殘存遺跡,每逢大潮日子,海面上仍可見一小段石橋,讓人聊發思古遣懷之幽情。
董森堡議員等人以新北市三芝「三板橋」也是見證三芝鄉一帶聚落的發展,展現早期墾民的智慧和協力經營史實,而公告為新北市市定古蹟為例,主張同安渡頭共濟橋與下南洋、兩岸海運史,有其千絲萬縷的瓜葛,具有高度文化資產之歷史價值,建議未來可朝殘跡保存或小段復建方向來做,也期待可以形成讓鄉親參與討論,研議各種可能性的公共議題。
百餘年來,昔日火船、電船川行往來的老渡口和石橋,在無止盡的日升月落間,守候隨潮汐起落的浯江水,金廈海域一灣流水逐波奔浪,遠影近景盡收眼底。而今,浯洲夕陽已經幾度紅,往事浮光依舊映青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