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蚵田 認識潮間帶生態多樣性

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長期監測人力培訓,學員實地踏查及合影。(許峻魁攝)

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長期監測人力培訓,學員實地踏查及合影。(許峻魁攝)
「社團法人金門縣社區產業創生協會」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的「一一二年度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長期監測人力培訓計畫」,從二月二十五日晚間起開課,二月二十六日及昨日上午則是分別前往南北山蚵田調查站進行實地授課。
昨日上午在中山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靜宜大學任教的楊明哲老師帶領之下,與此次參加這項長期監測人力培訓計畫的學員們一起前往北山蚵田,進行石蚵田周邊生物資源的監測方法和訓練課程。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規畫這項課程的目的,為的是建立古寧頭資源調查基礎、為在地培訓自主監測生態環境的能力、增加對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的認識、並且紀錄傳承古寧頭潮間帶的傳統文化,提升公民意識進而投入自然資源保育的行動,讓日後古寧頭社區在推動石蚵文化生態旅遊時,也能提供遊客更深入的體驗。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課長蘇芊遐表示,培訓南北山蚵農共計辦理六場次工作坊,包含實體與室內課程,指導蚵農一些基礎公民科學知識,以及在南北山放置兩條樣線、六個樣區,之後在三月至八月,會帶領蚵農實地進行調查工作,讓他們認識生活周遭的生物多樣性。
當地蚵農在古寧頭地區生活,許多生物或許從小看到大,但卻很難正確表達,蘇芊遐指出,這一系列活動帶領蚵農進行的室內、室外課程,可以幫助農民如何來明確、清晰地闡述蚵田內的生態系。此次活動,除了感謝蚵農的共襄盛舉外,她也感謝古寧村長李開陣、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的大力支持,以及金門大學海保社學生的熱情參與。
指導講師楊明哲說,此次在南山與北山的蚵田分別都設有六處監測點,其中四處位於蚵田內,目的是希望了解蚵田當中的生物有哪些。由於進行調查的專家學者並無法長期駐點在金門進行研究,所以透過當地居民以及金門大學海洋保育社團的同學們通力合作,一起建立起古寧頭南北山的生物資料庫。而且透過耆老的帶路以及專家的解說,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讓蚵農與金大學生了解蚵田內的生物有哪些,以及石蚵生長狀況。
首三場活動已經在昨日結束,第四場次至第六場次的課程將在三月中進行,屆時將規畫潮間帶生物介紹,潮間帶生物攝影技巧,蚵條與石蚵調查以及當地蟹類與無脊椎大型動物基礎鑑定,並安排學員了解古寧頭漁業相關民俗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