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縣定古蹟羅厝羅氏兄弟洋樓 將展開修復工程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979
縣定古蹟「羅厝羅氏兄弟洋樓」,經文化局辦理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後續將著手展開修復工程。(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羅厝羅氏兄弟洋樓」,經文化局辦理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後續將著手展開修復工程。(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羅厝羅氏兄弟洋樓」,金門縣文化局經辦理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後續將著手展開修復工程。
「羅厝羅氏兄弟洋樓」位於烈嶼鄉羅厝聚落之北側,由羅厝羅金望、羅金頂、羅金尋三兄弟共同興建。因自幼於家鄉出海捕魚,學習駕船技術的三人,民國26年日軍駐紮金門時,移居新加坡,即從事舢舨業,共同創建船隊「建福」號。民國35年,羅金頂返鄉主理洋樓興建事宜,工程至民國38年才完竣,期間由於正值國共戰爭,物資取得與運輸不易,洋樓所需建材,如紅磚、石材、木料等,皆由羅氏家族親自駕船至廈門載運、購買建材。
福建金記牌匾 見證僑民興建大厝光宗耀祖
羅厝羅氏兄弟洋樓屬五腳基洋樓加左側附屬建築,構造以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為主。立面外觀以紅磚柱為主要特徵,採煙炙磚柱搭配疊澀柱頭,並以連續五拱圈相連,形成中西合璧之建築樣貌。入口門額設一牌匾「福建金記」,為在新加坡經營的船號名稱,作為篳路藍縷創業的紀念,亦為該時期下南洋後返鄉之僑民欲光宗耀祖、興建大厝之見證。
興建者羅氏三兄弟之中又以羅金頂為烈嶼人所熟悉,遠居新加坡仍對鄉事熱心,僑匯不斷,曾活躍於「金合發聯誼社」;出資重建羅氏家廟,親自返鄉進行奠安,並號召旅外羅厝鄉人重建羅厝媽祖廟(即西湖古廟),為旅新烈嶼僑界重要意見領袖。
洋樓於民國38年落成後,一樓為屋主使用,二樓則遭部隊佔用;民國47年前,曾作為羅湖村村公所使用。民國40年代,自民國43年九三砲戰、民國46年六二四砲戰、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至民國49年六一七砲戰,歷次重大砲戰期間,洋樓皆有受砲擊直接或間接破壞情形,而經歷數次大、小規模之修繕。
「羅厝羅氏兄弟洋樓」是在2017年1月4日經金門縣政府指定登錄為縣定古蹟。
指定理由之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羅金望、羅金頂、羅金尋三兄弟於新加坡以船業致富後,於民國35年至民國37年間返鄉興建洋樓供家族長輩居住,為僑民發展有成後光宗耀祖之體現。入口門額「福建金記」灰作匾,則是手足同心協力、篳路藍縷創業的紀念。羅氏兄弟亦以回饋鄉里為榮,活躍於公益事業,為旅新烈嶼僑民從事駁船業之代表之一。受國共戰爭影響,洋樓曾遭國軍佔用,亦曾做村公所、國校教師宿舍使用。兩岸對峙時期,建築曾受多次受砲擊直接或間接破壞,經歷數次修繕。如今外廊磚柱上仍留存著累累的彈痕,即是砲戰歷史之見證。
五腳基形制 融合中西合璧的特色
指定理由之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建築為五腳基洋樓,為僑匯時期常見之建築形制。立面外觀以煙炙磚柱為主要特徵,採六柱五開間,搭配疊澀、菱角砌法柱頭、綠釉花瓶欄杆等西式建築裝飾語彙。構造材料上,以硬山擱檁為主要承重系統,並於正立面橫楣與平行進深的樓板梁處,採用RC梁作為輔助支承樓板、拱圈立面之構造,巧妙融合地域性的傳統營建方法及新式的形制與構造材料,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羅厝羅氏兄弟洋樓表現20世紀初期洋樓建築的營建技術,為金門RC構造發展史的見證之一。
屋瓦、屋脊應重點維護
使用情形居住為主,民宿經營為輔,管理維護情形良好。
「羅厝羅氏兄弟洋樓」現狀:1.屋面曾經數次瓦片抽換與補修,故可見水泥瓦片、紅瓦新舊交錯。部分瓦片破損、灰縫已有風化而脫落情形,屋脊表面亦有因材料劣化出現裂隙。2.屋頂、樓板木構造局部曾遭白蟻蛀蝕,尚無影響整體結構安全之虞。3.一樓右側立面牆、後寮牆曾受砲擊損壞,改為水泥空心磚造重砌。4.五腳基磚柱上受砲彈破片損壞,許多曾以水泥砂漿混紅色顏料修補痕跡。紅磚灰縫多處因風化脫落。5.一樓橫梁為RC造,部分區域內部鋼筋生鏽、膨脹,造成橫向開裂。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屋瓦、屋脊皆因材料劣化出現裂隙,現無滲水情形,仍應注意颱風、強降雨對屋頂之損壞。2.紅磚風化、破損填補處、RC橫梁裂隙及遭蟲蟻蛀蝕之木構造,尚無影響整體結構安全之虞,仍需持續觀察是否有進一步損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