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張國英作品賞析
張國英畫作,海岸。(張國英提供)
海邊碉堡。(張國英提供)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汪聞賓曾以〈論風格的型塑-兼評張國英「海風」系列水墨畫作品〉為題撰文,並於文中直指,張國英的「海風」系列水墨作品,每一幅畫都是從自身成長的土地背景與血緣歷史中取材,實地深刻的體驗與寫生以採集資料,再加上個人想像的機智巧思,發酵醞釀的創意結晶。他以十分嚴謹的創作過程,在大自然中不斷淘洗錘鍊其作品的原生純度。所以和時下畫壇流行的閉門造車,或傳抄畫譜等等搬弄師承風格的次生型作品,是天壤有別的。
正是這種對藝術創作原生純度的堅持,所以張國英才能把他的故鄉風物,表現得動人肺腑。試想一個不曾坐在木麻黃樹下傾聽萬頃風濤的人,怎麼可能將「海風」,刻劃得如此拂面感人;而且還帶著淡淡的海水味道呢!又怎麼可能會題寫出「風濤、海濤;聽松濤,憶石濤」的佳句意境呢?他就是用全生命的摯愛,將其藝術與成長的土地背景結合,才能把金門與烈嶼的豐富地形地貌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也因為他對故土鄉親的深情眷戀,所以其畫面的點景,才會畫得那麼傳神,不僅午後打盹神遊的老祖母、還是涉水捕魚的漁夫、初三踏著月色的歸漁、亦或荒磯拾貝的婦女,都在其巧筆表現之下,款款動人心扉!
閱讀張國英的作品,不管是論風格、談創意、看過程、數結果,總結的觀感有三點:
(一)在媒材駕馭的能力方面,是筆精墨妙,遊刃有餘。(二)在造型表現方面,則是從容洗鍊,流暢自然。(三)在精神深度方面,重是樸實雋永,筆底深情。在畫作之前,肯定沒有絲毫畫譜氣,也沒師承的陳腐氣,有的只有一個島嶼的生命氣息與煥發的太武山墨客的豪氣。這樣一個被褐懷玉的畫家的作品,真可謂:筆墨識方寸,立意在蒼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