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告別大海 浯江、太武輪將航向何方?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0,378
127噸級的「浯江號」走過近30年海上歲月,承載鄉親最多的輪渡回憶。(李金生攝)

127噸級的「浯江號」走過近30年海上歲月,承載鄉親最多的輪渡回憶。(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大橋於去年10月通車,迄今年7月5日汽、機車往來已達104萬3823輛次,往返大、小金門的交通船載運人數則只能以「一落千丈」來形容,從以往每天來回58班約疏運3500人,雪崩式滑落到目前每日8班,平均每班2到3人,甚至有時還掛零,碼頭一片冷清窘況,與昔日旅客人潮相較天差地遠。
從來,烈嶼鄉親搭船上下學、上下班,或中轉搭機往返台灣,一直是大家的生活日常,如今時機大不相同,曾經相伴一生的輪渡歲月,如今已悄然成為過往回憶,回首那風露晴雨的日子,有著難以言喻的空蕩和感傷。
對於當年軍民群集的九宮碼頭何去何從?宏言讜論出自各方,有人建議整建為遊艇和海釣船隻碼頭,日前縣長陳福海與烈嶼鄉基層民政幹部座談時,也有人建議規畫為遊憩空間,相關論述頗多。
現有的浯江、太武、仙洲和金烈之星等4艘船隻,也在這一波金門交通史上大變動中,面臨未來去向的大難題。其中航行近30年,承載鄉親最多輪渡記憶,目前已除役停航的127噸級浯江號,曾有2次公開標售無人投標的紀錄。
2001年搭載縣長陳水在帶領的金門縣各界訪問團180人「小三通」首航大陸廈門,寫下兩岸歷史性一頁,198噸級的太武輪,船齡也已有25年,每年歲修費用十分龐大,今年7月11日即航行期限屆滿。縣車船處也曾建請縣府轉詢金管處和相關單位,但均無斥資再利用計畫,3度拍賣也未果。這艘曾經是全球矚目焦點,躍上兩岸和世界各大媒體焦點新聞的渡海大輪,晚景竟是如此蒼白,讓人有美人遲暮、將軍卸甲,無處話淒涼的感慨。
1958年金門「823砲戰」期間執行運補作業,編號「201」的中海號登陸艦在料羅灣外擊沉2艘中共魚雷快艇,是海軍目前唯一留存的功勳艦。陳福海縣長在2015年曾登艦勘查,期待這艘承載歷史的軍艦重返英雄島,移駐未來規畫的新頭軍艦博物館園區,讓遊客再傾聽它的戰地故事。
陳福海當年是以戰役史蹟和歷史文物的角度來看待這艘鏽跡斑斑的船隻,建議軍方保留有金門「故事」的船艦,不要再當「靶船」打掉,並盼望軍友能提供「中海艦」的照片史料供展,可惜後來因中斷主持縣政,計畫案胎死腹中,最後未能落腳金門戰地。
如今,地方上希望這些有著歷史軸線,曾經與鄉親生活日常輻輳交錯的交通船,能以它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越金烈水道,蘊藏豐富姿采的故事力,在功成身退,告別大海以後,華麗轉身為故事館的聲音也再度響起來。
縣車船處長吳志偉說明,浯江輪已有初步的再利用規畫,重點項目在將它拖往距離僅約2、3公里的習山湖共融公園,利用2層客艙及甲板經營餐飲咖啡廳,收取租金用以每年基本維修保養,另部分空間也可做為輪渡史影音展示、漂書閱讀區和文創小物展售區之用,成為一座新的湖濱特色遊憩據點。在金門大橋引進遊客人潮,離島觀光紅紅火火之際,頗值得一試。
金廈海域日升月落,奔流潮水滾滾來回,春夏秋冬幾度夕陽紅,浯江輪、太武輪最終停駛走進歷史,何處是它們最後停泊地點?還有待鄉親集體思考,提供可行建議給縣府團隊參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