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楊樹清廈大演講 話紙上風雲談報導文學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題報導。
點閱率:962
字型大小:
楊樹清專題演講「紙上風雲」。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交流中心鐘志成攝影/提供)

楊樹清專題演講「紙上風雲」。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交流中心鐘志成攝影/提供)

台灣報導文學百年歷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推出系列活動,兩岸交流對話,特別邀請報導文學家、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前往廈門大學,於昨(15)日上午,進行90分鐘專題演講— 「紙上風雲:高信疆的副刊時代與台灣報導文學發展軌跡」,同時參與座談;今(16)日上午9時將在廈大嘉庚堂接受師生口述歷史訪談。藉由演講場合,楊樹清代表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贈送剛出爐的《金門文學讀本》予台灣研究院典藏,由副院長張文生代表受贈。
正進行《薪傳: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編選、論述、出版大工程的小說家、中華金門筆會創會會長黃克全,12月6日偕作家夫人王學敏到廈大台灣研究院演講「金門當代文學的優勢與困境」,由文學所教授朱雙一主持、所長劉奎與談;緊接著再邀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出席「台灣報導文學百年歷程」作專題演講,由該院副院長張文生主持,同時邀請朱雙一、劉奎、陳忠純、王玉國以及以〈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獎的成功大學台文系博士邱曉玲等學者教授與談,祖籍金門烈嶼的前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現任閩南師大教授、博導的陳慶元,以及最早倡議發展《金門學》的佛光大學創校校長、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龔鵬程也提供了書面報告。
回到70年代 話紙上風雲
楊樹清以八個段落進入「紙上風雲:高信疆的副刊時代與台灣報導文學發展軌跡」演講,楊樹清細數20世紀30年代,台灣知名的左翼文學作家楊逵提出報告文學(報導文學)當作追求真實與平實的文體,達成「文學的社會化與大眾化」。7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崛起,希望為生活和思考「提出一個全新的觸角和視野」,報導文學家輩出,注重田野調查以及探索社會問題。台灣報導文學近百年的發展,遂成為台灣文學不可或缺的文類,並記錄台灣社會歷史發展。
楊樹清再述及1973年5月,高信疆走馬上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一開始就以圓曲型版面設計突破了沒有曲線版型的傳統副刊活版印刷;雖然止於版面從直角入曲線變化,這一刻,已然為副刊做了一次歷史性的革命。此後10年,引領風騷,為台灣報紙副刊、報導文學,締造了「紙上風雲」盛世。
楊樹清說,高信疆以多元、博大的編輯理念「擁抱台灣、熱愛中國、胸懷天下」,提出理想的副刊是橋樑、窗戶、旗幟和天秤,主編《人間副刊》,他將這個理想一一實踐,因而享有「紙上風雲第一人」,「七○年代媒體英雄」的稱號。把現代設計觀念導入報紙編輯作業,高信疆在副刊版面實行「計畫編輯」、「動態編輯」和「人間參與」,興辦時報文學獎並積極倡導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鄉土文學、文化中國、古蹟維護、環境保育、敘事詩、現代化與傳統等文化議題、文類書寫,其中從「現實的邊緣」出發,推展報導文學,透過文字、影像的力量,成為台灣獨特文類,對文化傳播產生巨大衝擊。
報導有聲文學有光
演講中,楊樹清以「報導有聲,文學有光」分享他的報導文學創作〈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所產生的影響,他說報導文學是有力量的。「淚已流盡、兩岸無聲。時間對老人越來越不利,讓他們回家吧!」他寫1949年回不了金門的滯閩廈老人遭遇,再訴求以「人道直航」方式通過金廈水域讓他們回家,似給了兩岸當局在「大三通」前找到了「小三通」的突破點;5年後,終於採取文中疾呼的「人道直航」,初期以專案許可方式,2001年元月2日,金廈「小三通」了。報導文學研究學者須文蔚評析〈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楊樹清請命下的金門人,終於在2001年1月2日,在小三通政策開放下,可以直航廈門。羈留大陸的老人,也隨著兩岸關係正常化,可以光明正大地踏上故鄉的土地,作為社會運動代言者的楊樹清,贏得了一場勝利,也為歷史留下了見證」。
陳慶元與龔鵬程論報導文學場域
主持演講、座談的廈大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政治所教授張文生禮讚以「紙上風雲,精彩人間」,歷史所教授陳忠純以「文學中歷史,歷史中的文學」看待楊樹清的報導文學,文學所所長劉奎則看到楊樹清飽滿問題意識,結合社會運動,建立出獨特風格的報導文學。
陳慶元也以書面報告談〈楊樹清報導文學〉,指出報導文學是時政事件、社會問題、文化歷史及人物描述報導的紀實文學。時政事件、社會問題的作品往往具有新聞性,講究時效;文化歷史,則報告新發現並加以敘說;人物描述,作品長短不一,或具有紀傳體的特性,或接近於素描,作者的寫作用意不是「藏之名山」,而是盡快「傳之於人」。他認為報導文學無論內容如何,都必須是紀實的、真實的;都必須具有文學性,有「故事」,有時也允許某些細節加工,因此,它比一般的新聞報導、志書人物傳更具有可讀性。陳慶元又道出楊樹清是台灣報導文學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報導文學主要內容包括:時政事件、社會問題、文化歷史、人物描述;影響最大的是前兩類,獲獎也集中在前兩類。人物描述,多達數百篇,在兩岸及海外也有較大影響」,「作為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目光敏銳,反應快,善於捕抓重要的、兩岸讀者都比較關心的題材。其次,注重田野調查,搜集第一手材料,內容鮮活。楊樹清善於積累寫作素材,一旦捕抓到新題,立刻動手寫作,速度快,且有深度。他不斷摸索,不斷突破,近作《阿背》是一部家傳體長篇報導文學,題材新穎,寫法獨特,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書,文學性強,展現楊樹清報導文學的新水平、新風貌。」
龔鵬程提供的報告,以〈報導文學場域:楊樹清的金門書寫〉為題,評點「楊樹清的筆下從來不缺少關懷弱勢、深入基層、批判社會、提倡人道精神等質素,但支撐這一切,令人讀之興感,驟然而生關切金門之念者,卻非這些,而是敘述者的聲腔,也就是報導時的文采。因此,他寫金門,不只是做為史料史錄,也不只是調查報告。雖然在目前,為金門一地花那麼大氣力、費那麼多筆墨的,天下只有他一人,但其報導,仍有超越一時一地之價值。未來報導文學之發展,也應該要重視他這個例子。」
座談時,學術背景出身的邱曉玲,分享她如何將學術文字轉化成報導語言,也談及在報導與文學間游移間,如何揉合、融和?不可或缺「報導性、文學性、專題性」,也必備「題材開拓」、「田野調查」、「圖像語彙」、「紀錄觀點」等要素,她引學者須文蔚的觀點,「報導文學的任務是『再現』田野」。
廈大教授朱雙一是台灣文學研究權威,編撰有《台灣新文學概觀》、《台灣文學史》(上、下卷),著有《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彼岸的繆斯:台灣詩歌論》、《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閩台文學的文化因緣》等。在聽了演講、參與座談後,他表示,「向將一生獻給台灣的報導文學事業的楊樹清先生致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