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蘭顏氏節孝坊鳩工重新上色

靠近中蘭環島北路上顏氏節孝坊,因年久失修已失色彩,為了彰顯牌坊重要性,金門縣文化局最近搭鷹架鳩工進行簡易清理與上色,使其恢復舊有面貌。(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位於靠近中蘭環島北路上顏氏節孝坊,是為表彰顏氏奉娘而立的牌坊,為目前金門可知僅存的三座節孝坊之一,矗立於昔日古官道上,因年久失修已失色彩,為了彰顯牌坊重要性,金門縣文化局最近搭鷹架鳩工進行簡易清理與上色(見圖),使其恢復舊有面貌。
這座牌坊的主人顏氏奉娘,為金門賢聚人,生於乾隆21年(1756),卒於道光16年(1836),諡貞惠,其夫為蔡仲德,字兼全,諱備,生於乾隆18年(1753),卒於乾隆53年(1788),英年早逝,年僅36歲,顏氏奉娘33歲便已守寡。顏氏含辛茹苦將兩子撫養成人,於道光5年(1825)獲賜旌節孝表彰,時已70歲。
據悉,民國7年(1918)因一場風災,致使牌坊頹圮殘缺,民國53年(1964),金防部司令官為了彰顯顏氏奉娘玉潔冰清品德,下令進行整修,當時政府克勤克儉,以水泥、木材等材料仿製佚失的構件,完成牌坊修復。
據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蘇子雲研究指出,牌坊一對聯提及「苦節堅貞廿六歲矢志栢舟備感風淒雨慘,恩錫獎綸千百年垂名華表無慚玉潔冰清」,本聯對說顏氏奉娘26歲即守寡,但與神主牌記載的生卒年對照,可知守寡歲數有七年之差,另值得一提,邊聯「飲孽奉姑代職寢門全孝道,和丸訓子流徽巾幗享高年」為開澎進士蔡廷蘭所題,題聯時蔡廷蘭尚未中進士。因牌坊具有表彰、教化功能,故通常設立於人來人往道路上,由此可印證,牌坊旁的環島北路為昔日官道,其子蔡行猷捐建之觀德橋亦在古官道上。
顏氏子蔡行猷,又名神奇,字尚異,號卓齋,靠航運經商致富,捐納取得誥封武德騎尉、太學生榮銜,為清代正五品的武職。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仕紳,道光15年(1835)捐資重建沙美的金山書院;道光18年(1838)捐獻今本縣國定古蹟浯江書院的教育資金;道光23年(1843)捐資重建今金門縣定古蹟牧馬侯祠;道光30年(1850)獨自捐資建今縣定古蹟觀德橋。
雖然本牌坊未具文化資產身份,因考量牌坊重要性,金門縣文化局特別禮聘金門重要石作世家進行修復,修復匠師包含許嘉怡、許逸俊、王柏清,皆為文化部文化資產登錄的石作匠師,其中前兩者為父子,國定古蹟貞節牌坊修復為其代表作。
顏氏節孝坊在三位金門重要石作匠師高超技藝與細膩手法的修復下,已恢復昔日風采。石作匠師許逸俊匠師表示,能參與金門重要牌坊之修復,與有榮焉,歡迎大家經過牌坊時,別忘了停下步伐,欣賞這座牌坊,遙想顏氏奉娘辛苦守節,撫子有成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