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水墨芳華境相隨心 寫生暢想逸筆生韻—畫家黃彩戀

黃彩戀淡彩畫作。(林靈攝)

黃彩戀淡彩畫作。(林靈攝)

黃彩戀水墨畫作。(林靈攝)

黃彩戀水墨畫作。(林靈攝)
筆墨出於手,實根於心,黃彩戀以情寫形,在形與色、水與墨的玩味中,透由主觀和客觀的相互滲透、交叉及錯位,細細道以人心的具象、情緒的定格以及美學思想的烙印,既抒情又寫意;她以淡彩潤山色,又以妙筆繪家鄉,她從心而發,落筆自成渾然之象,或細潤,或溫雅,或低迴婉轉,皆共鳴於觀者。
把握機會 精進深研
自幼喜愛畫圖的黃彩戀說明,其先祖為來自泉州的粧佛師傅,而她自小在東門市場長大;父親在她三歲那年離世,家境本不寬裕,又頓失經濟支柱,其兄長初中畢業即得分擔家計,兼之照顧弟妹,姐姐則是早早出嫁;因生活貧困,母親又心善,「我的個性很好強」、「從小就立下志願,我非成材不可」,黃彩戀不得不堅韌、獨立、耐挫,把握每一次得之不易的機會,如饑似渴地探求知識,汲取藝術養分。
高中畢業,赴台就學,幸有親戚資助其路費;「我遇到很多貴人」,旅台期間,借住表姐家,表姐並引介其前往電子公司工作,用以支付學費;「那時候每學期學費三千元,房租三百,一天十幾塊過日子」、「還要買畫畫用具」,有一同學見其捉襟見肘,主動支借註冊費,黃彩戀再以工讀收入分期償還。白駒過隙,然往事歷歷如昨,黃彩戀直言,「我是苦過來的」。
「年輕吃苦當作吃補」、「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上進的機會!」藝專畢業後,黃彩戀與同學一同報考台灣藝術學院,於水墨本科之外,深研油畫,精進學習;而擅水墨的黃彩戀,為增加自身文學素養,更報考銘傳大學中文碩士專班,繼續進修深造。研究所期間,她以作為銘傳大學金門校區的金水國小為題,創作一幅〈春絃夏頌滿水頭〉,彼時中文所所長見之甚喜,繼而開口索畫,黃彩戀便將該幅畫作贈予銘傳大學藝文中心。
從日常中積累與淬鍊
黃彩戀表示,猶憶當年受業時,高中美術恩師蔡繼堯,愛之深、責之切,其單刀直入的刻骨針砭之言,令她至今仍銘感五內;大學時期,受恩師黃昌惠、蘇峰男、羅振賢、孫雲生、李奇茂、涂璨琳、黃才松等人之提攜指點、傾囊相授,令她漸次充實藝術學養,日益厚實藝術積澱。加之工讀時,有幸德遇當代著名藝術家周澄,獲其指導,獲益匪淺。
任教期間,黃彩戀以紮實的教學功底和兢兢業業的教學態度辛勤耕耘,其任教班級成績斐然,每每囊括全縣美術比賽、壁報比賽等各大獎項,獲得不少肯定與好評;經其輔導,湖埔國小學童曾於金門碉堡藝術節榮獲金爵獎,參與其他國內外各項美術賽事更是連番獲獎,佳績不斷。
退休後,勤於外出寫生、積累素材,黃彩戀表示,她隨身攜帶的「傢俬頭」很多,「炭筆、鉛筆、針筆都帶著,速寫本帶一本」,舉凡舉目所見、候機空檔、旅途即景,無論一角山林、一方水塘、靜謐田野等浯鄉景致,抑或高樓林立的街景、等候出發的航班等城市風貌,黃彩戀選取最貼近生活、最接近自然的場景,援引為創造題材,作為其日常慣常的修煉課題。
由「眼之所及」觸至「心中所思」,進而將所見之景加以取捨、裁減或增填心中所感,致使一切景語皆為情語。黃彩戀進一步說道,「平常要作功課」、「要有概念、要去研究」,她尤為注重筆趣與筆韻,同時著重於寫意;透由心與景的交融相悅,她將所見物象透過創造性的疊加或重組,近實遠虛、崎崛參差、陰陽向背、光影婆娑,其畫作中的每一線條、每一筆觸、每一顏色,不僅是精神空間與視覺心理的探索和表達,同時充盈著詩化的自然韻致,也映照著其文化理想和精神品格。
落筆見功夫
長期從事水墨創作,落筆自成風格、自有其韻,同時又兼能多樣的黃彩戀直言,「我這輩子就是為畫畫而活」、「我可以這樣子白髮蒼蒼,沒有口紅、沒有腮紅,但一定要畫畫」;其所經歷的一應艱難困苦俱為所有碩果的養料,一應坎坷亦是抵達平川之前的小插曲,對於人生,她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對於藝術,她潛行藝海半世紀,求知求學,始終守神專一,矢志不移。
藝術創作作為自由表達的載體,黃彩戀道出感動,畫出真情,其創作無古無今,亦古亦今,或雲淡風輕,或歲月留痕,一幅幅丹青篇章,筆筆見功夫;那些落在紙面上的線條和色彩,講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沉積,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真與生活重量,是百轉千迴之後的豁然開朗,是在不斷摸索與探求中的喜從中來,具強烈的生命力和大美韻律。
縱使人生道路風雨兼程,諸項考驗紛至沓來,但她與自己相安,不投機,不討巧,不粉飾,不造作,她執筆而行,純任自然,又傾注其對腳下這塊土地的拳拳赤子心;一幅〈慈堤垂釣趣〉、一幅〈春遊太武山倒影塔〉、一幅〈百年英雄花盛開〉,一草一木,明心見性,而心安之處,總彷彿有柔柔月光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