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獲頒「善農獎」 金門縣往友善農耕前進

金門往推廣「安全農業」兼顧生產、生態和生活平衡的目標前進。(金門縣農會提供)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縣獲頒由農業部主辦的第3屆「永續善農獎」,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日前偕縣府建設處農林科長楊慧明赴台接受表揚。對一個全縣可耕地面積僅約6300公頃的離島來說,這是一份得來不易,屬於縣農會2555名會員和全體鄉親共同的榮耀。
「善農獎」是因應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產值,也間接造成植物病蟲害危害情況加劇,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呼籲增加產出與效率的同時,也應考慮環境與資源永續,積極推動友善耕作環境的大前提下設立,希望配合國際降低農藥風險,確保農業發展及農產品安全,為農業部於2017年宣示「化學農藥10年減半」政策也盡一分心力。
「善農獎」強調藉由推廣「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將作物病害、害蟲及雜草等影響控制在不損及經濟利益之水準,並有效運用多元的防治方式,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兼顧生產、生態及生活之平衡。
金門縣主要經濟作物是高粱、小麥,種植面積約1700公頃,另也有甘藷、花生和蔬果的在地生產,縣府和縣農會自2006年推動安全農業,至今已取得相當成果,重點工作目標是在地生產的作物上市前,均須接受農藥快速檢測,讓消費者可以吃到風險性較低的安全農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曾任縣府建設處長、漁牧科長,並歷任縣防疫所長、畜試所長,基層實務歷練豐富,3年前轉換跑道後在推動安全農業的分工體系,包括農試所提供健康蔬菜幼苗、防疫所協助生物防治和相關資材的提供,以及縣府經費的撥補,取得運作更為健全的具體成果,獲得消費者對在地品牌的認同,建立農友、消費者和環境共好的紮實基礎。
以鄉親最關心的學童營養午餐來說,縣農試所內成立的「有機集團栽培專區」,在輔導在地小農種植蔬果,在地產地銷、減少碳足跡的大目標下,減少運輸及行政成本,更讓學生營養午餐的安全、質量獲得進一步的優化。另也進入學校配合進行食農教育,有助於鄉土教育的實質推廣外,也讓學生對在地生產的蔬果品牌和價值有更多的認識。
縣農會在縣府和農、畜2所工作團隊的協力下,也朝「以市場拉力支持永續農業」的目標大步前進,已在縣農會、漁會和縣聯社門市和家樂福、全聯等通路設置安全蔬果銷售專櫃。在與消費者一起往「樂活」、「健康」的路上邁進,獲得相當支持和肯定。
安全農業的推動經常遭遇來自自然環境的威脅和挑戰,如2019年7月金門在青嶼新栽種的高粱田發現秋行軍蟲入侵,縣府嚴防全島近2000公頃高粱田全面淪陷,帶來更嚴重農損,最後在當時的農委會防檢局的整合下,帶領包括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等4所有植物醫學及相關科系的研究團隊跨海會診,找出最適合金門環境與物種的防治方式,才安全度過這場難關,也在蟲害防治取得未來具參考價值的模式。
金門在有機農業專區的投入比例較3年前增加10倍,現有安全農業示範戶43戶,在產銷履歷和認證方面建立制度,對消費者是可靠的保障。但蟲害安全防治和降低環境負擔息息相關,未來在兼顧友善農耕、生態維護和健康保障方面,仍有待各方的努力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