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玉珍:時時把金門鄉親放心裡 實績有目共睹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峻魁/縣府報導。
點閱率:965

正副總統暨立法委員大選在即,金門縣選舉委員會於昨(四)日為金門縣第十一屆立法委員選舉辦理「候選人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由三位候選人尚文凱、洪和成、陳玉珍依序說明各自政見。
尋求連任的立委陳玉珍表示,對於其他兩位候選人的批評,她也在發表會上做出說明。她說,經由採訪國會的媒體評鑑,她是全國一百一十三位立委中,評鑑排名第十二名,對小地方來的立委,她感到很欣慰。她還回應修法議題,這幾年她在立院提出很多法案的修正,但現在是民進黨完全執政時代,若執政黨不想通過的法案還是很難通過,這也表示洪和成對政治的不嫻熟。而除了修法之外,也可以請公務人員用函示的方法來解決法律上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昨日政見發表,陳玉珍表示,她並不是讀稿機,所以沒有特別準備講稿,因為她時時刻刻把百姓心聲放在心裡面,把金門發展鴻圖放在心裡面,她從政二十幾年,知曉金門該如何發展,因此不需要照稿念。她並調侃對手,若對中央部會不熟悉了解,只是照稿念,表示對金門未來發展沒有藍圖,她二十多年一步一腳印,並非選舉才出現,也不會青嶼、烈嶼分不清楚。
鄉親要選出的國會立法委員,究竟要代表金門到國會要做甚麼?陳玉珍說,她在金門出生長大,爺爺是東洲人,在南門長大;就讀莒光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畢業後考上台大,在當年沒有補習的年代,她按部就班把本分做好,考上台大中文輔修法律,畢業後出國留學北京大學念書也是拿獎學金,其後到日本念法學院研讀碩士,再到哈佛大學進修;她在外充分感受到人外有人的道理,但在國外也積極把金門讓國際友人認識。
進入國會代表金門的光榮,陳玉珍說,她在立法院不論是國內媒體,或是國際媒體的訪問,她都不停向媒體介紹金門人的純樸善良,以及金門文化傳統的美好,受惠她還不錯的語文能力,透過說明不停把金門推銷出去,把金門發揚出去。
陳玉珍還說,她擔任立委四年多的時間以來,她真的把金門鄉親放在心裡面,而非下鄉走訪時才說要坐視。在這四年的選民服務過程中,她做了一萬兩千多件服務,手機二十四小時不關機,甚至凌晨四點、中午十二點都會接,除了搭飛機必須關機,她了解凌晨打電話一定是有要緊事需要她來服務的時候。她當過縣議員,所以瞭解金門縣政的發展以及金門未來要走的道路,從選民服務過程中除了用心還將心比心,鄉親大小事就是她的事情,每位鄉親都是她的親人,她也從來沒有鬆懈國會立委的角色,開議期間每天七點就到立院簽到,而她的質詢議題有百分之七十三都是有關金門的大小議題。
在預算爭取上,她擔任這屆立委,爭取到的中央給金門的預算,全部共有一百二十五億元。她例舉金城地區需要停車場,爭取前瞻預算十幾億元的停車場預算,事實上預算已經撥付了,但縣府發文退回,因為地方沒有經費配合,這讓她也很在意,畢竟金城真的很需要停車空間;對沙美地區而言,馬山港在她任內被核定為港口,作為未來兩岸發展通商的港口,近年中央給予四十七億元了;金寧鄉農田水利部分,她利用預算審查時進行爭取核定爭取五千萬元;社會住宅縣府因為縣庫問題延緩實施,目前中央全額核定十五億元發包,為其在內政委員會中向內政部長爭取全額社會住宅補助。
陳玉珍強調,這幾年不敢說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是絕對認真努力在打拚,有些候選人會批評她作秀。金門的立委在努力為鄉親打拚時,若在台灣一百多位裡面中是一位不被重視的立委,那官員也不會重視;當立委的言論都會被媒體重視的話,政府官員對其就不可忽視。因此只有當重量級的立委,訴求才有可能被看到被認真對待。
二十多年來,陳玉珍說,從政付出青春,這輩子只做讀書與從政兩件事,她每天工作十八小時,為了兼顧立法院的問政與鄉親服務,每個月來往金門幾十趟,辛苦的同時因為有金門鄉親的支持與鼓勵,都是在幫她充電,有許多鄉親都會跟她道謝,正向的回饋讓她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對金門未來的想像,陳玉珍表示,兩岸關係很重要,小三通尚未恢復前她就前往廈門與對岸溝通;此外金酒在陸註冊沒通過而導致無法銷往對岸時,她也前往溝通;疫情期間,她更是透過台商爭取到十萬劑快篩劑,普發給金門鄉親,因為她時時刻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裡面。
未來金門要發展,陳玉珍說,第一是兩岸關係一定要好,金門做為兩岸中心,為來一定會扮演重要角色,金廈大橋她會努力推動;各行各業很辛苦,對於陸客來金門消費,選後一定會馬上努力推動;金門長照醫療也爭取到一億多元,醫療在地化部分未來將會持續推動。
金門應該要選出怎樣的人選代表鄉親前進國會,陳玉珍強調,絕對不是當花瓶或是對憲政不了解的人,抑或只會天馬行空的人。她一路走來很努力,從讀書求學生長在金門,與大家一起為金門未來在努力。此外,也有人在批評她兩年後要落跑選縣長,陳玉珍特別回應,民主真諦是當你做得好的時候,職位是由鄉親決定的,如果鄉親覺得她做得很好,希望她為金門全面性發展努力,她絕對不會退卻;可以擔任何種職位不是她能決定的,決定權都是在鄉親手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