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楊樹森漂木畫作《遇見》、《雪緣》雙北雙展開幕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綜合報導。
點閱率:1,157
楊樹森漂木畫作雙北雙展開幕,《遇見》在台北雄獅台鐵南港禮賓候車室展出;《雪緣》在新北汐止國泰醫院藝文中心展出。(楊樹森漂木空間提供)

楊樹森漂木畫作雙北雙展開幕,《遇見》在台北雄獅台鐵南港禮賓候車室展出;《雪緣》在新北汐止國泰醫院藝文中心展出。(楊樹森漂木空間提供)

台鐵列車跑馬燈齊發揭展
車廂內跑馬燈齊發,揭展《遇見》;醫院內塗染繽紛色彩,看見《雪緣》!作為向漂木畫家致敬的一種方式,如果搭乘台鐵普悠瑪、太魯閣及新自強號,將同步在車廂內,看到跑馬燈分享楊樹森漂木畫展《遇見》的展出訊息。
「人生就像火車軌道,一個接一個並沒有中斷」,2005年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紀錄片裡,癌未病患黃萬博人生畢旅前的演出,深深觸動了大病初癒的畫家。
〈雪花飄落,緣起不滅:雪緣母親淚一滴〉,2022年母親節,看到作家弟弟楊樹清在臉書PO文,觸發畫家再次想念長留母親島的雪緣母親,感念長眠蓬萊島的阿背父親。
火車站,是旅人旅途的出發點或終點;醫院,是生命誕生的原鄉,也可能是人生旅程的終站。
1958年823砲戰期間在金門出生的畫家楊樹森,雙北兩檔個展,在不同地點,卻都選在7月1日開展,《遇見》由葉宇翔策展,展出29件作品,雄獅旅遊主辦,在台北雄獅台鐵南港禮賓候車室展出,7月中旬開幕茶會,展至9月30日;《雪緣》由黃福松策展,展出40件作品,汐止國泰醫院藝文中心主辦,立法委員廖先翔汐止服務處協辦,在新北汐止國泰醫院藝文中心展出,7月5日上午10時開幕茶會,展至8月31日。7月14日,適逢母親辭世48周年,畫家要以畫誌念母親島、追思母親。
漂木作畫布畫風獨樹一幟
因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現實,無力讀藝術科班的楊樹森,步出校門後謀食於紅塵煙囂之間,只能中斷畫事;1997年飽受身心靈病痛所苦,歷5年醫學、宗教治療,才脫離憂鬱極限,走出死亡幽谷,2002年重拾畫筆,轉以撿拾被廢棄的漂木作為畫布,當作主要媒材。2004年《美麗境界》巡迴展在台北馬偕醫院、新北雙連教會、淡水馬偕醫院及三芝雙連安養中心等地展出,同年《心靈異想:楊樹森返鄉展》在金門文化中心登場,此後再歷典藏淡水、新竹影像博物館、台北紫藤廬、時空藝術會場、新北市政府大樓、三芝2號倉庫、新竹工研院藝廊、宇宙光關懷空間,中原大學藝術中心、台北大學藝術中心、台北大澐藝術,三峽蘇馬利體藝廊、梅門文化基金會梅門防空洞、台北沾美藝術庭苑,馬偕醫學院等30多次個展。
人與畫的故事,媒體邀訪、報導不斷,並被拍成多部紀錄片、影片,包括《漂流森林》、《漂航》、《枯木逢春》等,畫作也受到大陸市場重視,福州閩台家園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2023年中秋,特別為楊樹森設專屬展區,漂木油彩外,也展出原創的紙版刻畫。
每季都有展覽的楊樹森,為了讓畫作有個家,在新北三芝拾翠山莊構築「楊樹森漂木藝術空間 」,已成北台灣藝術一景。
以漂木創作崛起藝界的楊樹森,近來再以原創的「紙版刻畫」進行創作、教學、展示,並下鄉駐點,推出「移動的畫室」,曾在馬偕醫學院參與啟動「北海岸台日國際青年公益交流活動」,也進入三芝2號空間(2號倉庫)青年培力站,指導「紙版刻畫課程」,播下藝術的種子, 傳下漂木創作的燈火。
車站與醫院寫展覽新秘境兩檔展覽
7月,楊樹森《遇見》、《雪緣》兩檔展覽的空間,走出傳統畫廊,挑戰展場「新秘境」。
雄獅旅遊偕台鐵打造「進去就不想走」車站新秘境 ,南港站禮賓候車室啟動。繼2023年「花蓮站禮賓候車室」竣工,北部首間「南港站禮賓候車室」2月1日正式啟用,這也是台灣都會區第一個禮賓室,代表台鐵公司成立後,積極活化觀光產業及資產開發,彰顯台灣鐵道價值。南港車站平均每日運量超過6萬人次,禮賓室能同時服務三鐵共構的龐大人流,位置更特別選在尚未對外開放的場域空間打造全新秘境,室內設計導入傳統意象及現代美學,將1885年代南港茶之鄉、梯田紋理意象刻劃其中,營造兼具在地特色及國際水準的空間。
雄獅旅遊持續深耕鐵道觀光,推動以鐵道為主體的旅遊型態,強化場站行旅服務及軟硬體設施。南港站禮賓候車室比照國際機場貴賓室規格,結合藝廊空間設計美學,以楊樹森《遇見》作為第一檔展覽。讓旅客在旅途上能遇見畫家,看到美好畫作,來趟賞心悅目的旅程。
楊樹森《雪緣》畫展所在的汐止國泰醫院藝文中心,於2006年12月成立,是要改變一般民眾對於醫院冰冷刻板印象,提供溫馨就診氣氛,亦結合汐止區在地文化,孕育出以人文、關懷、溫馨為主的藝文中心;並重視與社區的互動,除扮演區域醫療把關者角色之外,更抱持溯古緬懷的感恩,融入社區的文化,提供美化民眾心靈之處,也同時提供身、心、靈之照顧,進而成為七星區藝文展演中心。展覽空間有「名人、灘音藝廊」,位於地下一樓,「水返腳藝廊」位於二樓,適合各類作品展出。
畫家以圓潤線條感性著色
以漂木為畫布,辨識度高,飽滿生命力、獨樹一幟的畫風,近年來的畫展、畫作能見度越來越高,粉絲、收藏家越來越多;「圓潤線條,感性著色」,擔任過行政院長、熱愛藝術的麻省理工博士毛治國,是楊樹森在交通部民航局任職時的老長官,看著楊樹森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人生由黑白到彩色,特別為文推介,「楊樹森,福建金門人,經歷戰火洗禮,後赴台灣升學就業。職涯期間曾因航民工作壓力,就醫療養。後在宗教導引下,走上自我發覺之路,成為獨樹一格的畫家,開始在漂木上作畫。風樸拙約,以圓潤線條,感性著色,勾勒出表情各異的人像畫」。
伊聖詩芳療機構典藏了十多件楊樹森畫作,總經理黃禹銘看好楊樹森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潛力,陳展在總公司及各店面,包括天母日光大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是以廢棄木料為畫布,名為《遲暮》的畫作,用了一塊充滿刀痕的砧板,刀痕成為女人臉上的皺紋;一片長型的匾額木塊,在匾額上題字的金漆,後來成了畫作中女子頭紗上的裝飾;「雖然廢棄木材到處都是,但楊樹森卻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到處奔走,只為了找到一塊最能符合他繪畫背景的木料」,楊樹森畫作知音人、收藏家黃禹銘總細心的為訪客講解每一件漂木藝術品的背後故事。
《遇見》、《雪緣》7月在車站、醫院,雙北雙展展出前夕,楊樹森透露了「繪畫獨白」,這是一次生命原鄉與人生旅程的「對畫」,他也是藉由創作過程中自我療癒,畫作以人物、明亮配色為主,皆以偏抽象的型態呈現,「畫作人物的表情與線條都是作畫時內心世界的呈現」,因此,觀賞其畫作時,必須以抽離現實的意境去想像,由作畫人的眼中所觀看到的世界模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