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殼墩村史》座談會 傾聽地方鄉老見解

《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已獲金門縣文化局聘請專家學者審查通過「期中審」,昨日舉辦村落座談,彙整地方鄉老意見。(主辦單位提供)
金湖鎮又將誕生一本村史了,由本報前總編輯林怡種執筆的《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已獲金門縣文化局聘請專家學者審查通過「期中審」,昨日完成「村落座談」,彙整地方鄉老意見,即將進入「書樣審」後付印面世。
金門縣文化局自民國一○五年起,開辦「大家來寫村史」徵稿,目的為推動縣民認識家鄉、凝聚共識,希望藉由在地文史工作者,緣自於對土地、人文、采風深厚的情感,進行採擷書寫,為這個時代的金門,留下真實而有情的島嶼歷史,讓村村都有村史,做為日後修訂縣志的文獻參考。
截至去年為止,金門縣文化局已先後補助出版四十八本村史,深獲各界的肯定與喜愛,而且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的「地方志書」項目評比中,連續多年贏得優等獎項。
金門縣文化局出版村史非常具有意義,引起各方重視,目前有彰化縣與桃、竹、苗客家莊等辦理「大家來寫村史」徵稿補助出版。
蚵殼墩位於金門島的「極東之地」,是一個古老的聚落,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林朝棨來到金門復國墩,在今「關氏家廟」後方田地掘坑考古,出土貝類、陶片、獸骨等古物,經送物理系進行「碳十四放射性碳定年法」測定後,證實存在的時間點約在距今六千三百年至五千五百年前。
隨後,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黃士強前來復國墩掘坑考古;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仲玉先生以及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中研院史語所郭素秋與劉益昌研究團隊,均在復國墩掘坑考古。研究報告明確證明,復國墩「貝塚遺址」的年代可上推到距今七、八千年前。證實早在史前,蚵殼墩已有民居狩獵,是一個「史前之村」。
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廿七日,先總統蔣中正偕夫人抵金視察「心戰防務」,包括「蚵殼墩」海邊的「海漂站坑道」興建工程;當時駐軍都還借住民宅,蔣總統抵「蚵殼墩」時,發現村中駐軍集合場的一座拱門,上面寫著「蚵殼墩」三個字,略為沉思之後,指示改為「復國墩」;同年十一月,內政部正式核定更名為「復國墩」。
因此,復國墩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村落。民國八十八年,金門縣政府斥資興建「復國墩漁港」與建構「觀景台」,由於漁港盛產魚、蝦、貝類、紫菜和石花,因應而生「阿芬海產店」與「新天地海鮮餐廳」。近年來,金湖鎮公所「推動文化金湖、厚植觀光資源」,在漁港邊增設「生態壁畫」和「巨型嗆蟹藝術裝置」,如今的復國墩,已成為品嚐海鮮與觀光打卡的聖地。
雖然,復國墩只是一個二十來戶的小漁村,但地靈人傑,無論是留在村內,或是旅外打拚,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記載著聚落的「前世」與「今生」,包括地理位置、宗族脈絡、人文景觀、戰略區位、北碇島、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民生、風俗民情等九大章,作者希冀以通俗的文字、說故事的手法,有系統地詳加介紹,以增加可讀性;期盼藉由書本的發行,以及電子書上線,讓更多人認識「蚵殼墩」的歷史淵源。
可喜的是,《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作者的寫作過程,獲得村民、退伍老兵的熱情支持,提供相關文獻、照片或接受訪談,進展非常順利。同時,金湖鎮長陳文顧特撰寫「金湖東方之珠:蚵殼墩」推荐序文;金湖鎮代會主席蔡乃靖亦撰寫「史前之村,地靈人傑」介紹序文,祝賀村史出版。
昨日《史前之村│蚵殼墩村史》座談會於阿芬海產店召開,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因公赴台,指派副局長陳榮昌蒞臨指導。陳副局長致詞時表示,文化局開辦村史徵稿,獲得鄉親廣泛的支持與喜愛,透過這項專案寫作,希望能更凝聚鄉親向心,一起關心愛護金門這座島嶼。截至去年為止,已出版四十八本,今年再增加六本,已達五十四本;而剛剛要來參加座談會之時,又接到好消息,去年本縣出版的五本村史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評定為「優等獎」,可喜可賀,感謝作者的用心努力,也期盼大家繼續努力,大家一起來寫村史。
此外,金湖鎮長陳文顧亦蒞臨與會,他表示,今年金湖鎮又有「蚵殼墩」和「塔后」二本村史入選,並即將出版。一個村落要出版一本村史,是一件大事,也非常不容易,例如「塔后」村史寫作,動員許多鄉親,至少開過十次以上的研討意見整合會議,因為村史不像寫散文或小說,可以憑空想像或虛擬杜撰,為了考證宗族淵源,包括一些祖墳,都去抄錄墓碑比對。今天舉辦的「蚵殼墩」村史座談會,看到這麼多村民熱烈參與,真為鄉親感到高興,也感謝作者怡種兄這一年來的努力。
金湖鎮民代表會主席蔡乃靖因有要事不克參加,指派副主席李秀華,偕剛上任的秘書洪君烈出席;鎮代表張中法、林嘉森、陳秀卿與溪湖里長黃建忠等亦出席與會,以及復國墩聚落鄉老等三十餘人共襄盛舉,大家踴躍發言,氣氛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