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中醒獅隊大馬集訓 公視台灣囡仔讚見證成長

「弄獅」技藝交流。(烈中提供)

醒獅隊隊員交流。(烈中提供)

醒獅隊隊員交流。(烈中提供)
烈嶼國中醒獅隊圓滿完成馬來西亞移地集訓與交流活動,公共電視台灣囡仔讚團隊,從金門到馬來西亞的持續記錄與拍攝,見證醒獅隊的點滴成長。
烈嶼國中醒獅隊成立至今屆滿三十周年,這支充滿傳統文化精神的隊伍在過去數十年間,已成為烈嶼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為了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烈中醒獅隊於今年7月底由校長黃文華率領團隊赴馬來西亞進行一星期移地訓練與文化交流,透由觀摩汲取更多的經驗,精進「弄獅」技藝。
校長黃文華分享這一趟移地集訓與交流活動,黃文華表示,醒獅隊首先參訪吉隆坡的一鳴獅藝館,讓烈中醒獅隊深入了解了馬來西亞獅館的運作與發展,並認識了諸多舞獅的種類,尤其是客家獅的獨特魅力,令人印象深刻。一鳴獅藝館的熱情接待和豐富的分享為同學們打開了新視野。接著到八打靈公中校友會醒獅團移地訓練,在醒獅隊同學的演出中給予了寶貴的經驗分享,更重要的是手把手的指導醒獅隊同學,從動作到鼓樂部分等等,逐一指導與協助,讓每一位同學都受益匪淺,感動萬分。
黃文華指出,醒獅隊也與關丹中華中學進行兩校的國際教育交流,並以龍獅課程作為交流主題。感謝關丹中華中學校長蔡若峰、副校長黃金貴,以及所有熱情接待的好友,針對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的獨特經營特色及校務發展等進行交流分享。醒獅隊同學並參與了關中的社團課程,在課程教練的說明與引導下,與關中同學共同進行活動。關中學生的醒獅與舞龍演出時,每一個精湛的動作、每一個細緻的分解演示,都讓人印象深刻。醒獅隊同學在兩校同學的交流中,彼此學習、互相成長,並在關中同學的帶領之下,親身體驗了舞龍的魅力。這種不同於醒獅的技藝體驗,讓同學們對傳統龍獅運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黃文華表示,醒獅隊也到彭亨關丹建造行武術醒獅團進行醒獅運動交流,建造行醒獅團多次在國際醒獅比賽中榮獲佳績,特別是在馬來西亞國內的比賽中表現更卓越,尤其他們的高樁醒獅演出,更是讓烈中醒獅隊的同學們驚艷不已。建造行執高樁獅頭的女隊員演出後,贏得了不少粉絲,她在高樁醒獅上的流暢、沉穩與維妙維肖,令所有人嘖嘖稱奇。
黃文華指出,烈中早年醒獅隊亦有高樁練習與演出,後因故改為以地面為主。隨後由烈中醒獅隊演出,並獲得了建造行多位教練的寶貴建議與鼓勵。建造行更安排了兩單位的交流與座談,針對醒獅在文化交流與運動競賽中的角色與功能,進行了深入討論,讓我們更加了解醒獅的文化傳統與運動競技的二元性。建造行從高樁醒獅、經驗分享到醒獅運動定位等多方面給予烈中醒獅隊員的建議與經驗分享,不僅提升了烈中醒獅隊的技藝水準,更豐富了同學們對不同地區醒獅文化的認識,這將成為日後成長道路上的寶貴經歷。黃文華表示,這次移地訓練讓醒獅隊同學在不同情境中獲得更多專業指導與刺激,不僅增加了訓練經歷,更重要的是讓選手的自信更加提升。透過與馬來西亞當地醒獅館與學校的交流,隊員對傳統龍獅運動有了更深層全面的認識,並且在文化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黃文華指出,中國歷史悠久,流傳民間的民俗技藝很多,其中象徵吉祥如意,具有趨吉避凶效果的醒獅陣,最常出現於社區迎神賽會、節慶喜樂中,是很重要的民俗技藝資產。感謝各界對於偏鄉學校烈中醒獅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讓隊員能順利完成本次的移地訓練,精進隊員「弄獅」技藝。也特別感謝公共電視台灣囡仔讚團隊,從金門到馬來西亞的持續記錄與拍攝,見證醒獅隊的點滴成長。未來,烈中醒獅隊將繼續努力,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並為醒獅運動在全國各項競賽中繼續爭取優異的成績,為學校和金門爭光,並為更多人帶來精彩的表演和文化交流機會。
舞獅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烈嶼國中推展國術醒獅傳統民俗教育,迄今已有30年,很不容易,烈中把醒獅傳統文化打造成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培養了很多「小獅王」。醒獅隊此行共有十一位同學赴馬來西亞進行移地訓練,醒獅隊平時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近幾年來在國內各項賽事中屢創佳績,除在今年民俗體育競賽獲得三項特優外,也於「二○一九年中華盃舞龍舞獅錦標賽」及「一○八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兩大全國比賽創「六個第一名」的傲人紀錄。在112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中,奪下傳統南獅單獅混合組、傳統南獅單獅女子組及傳統南獅雙獅混合組等三項特優殊榮,為金門寫下耀眼一頁,更重要的是要讓這項地方民俗技藝得以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在傳統上,舞獅一直以男性作主導,不過時代進步,傳統國粹也跟上潮流,女生也可以參與其中,表現更不遜色於男性。烈中在一一○學年度開始發展女子團隊,面對這個以男性作主導的傳統國粹,女隊員突破性別限制、不斷提升體能,舞起獅頭及跳越高樁,表現跟男性毫無分別。曾榮獲「一一○學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女子單獅全國第一。
舞獅有不少高難度動作,表演者必須有相當的技巧和體能。這些女隊員直言男女的體格上始終有別,女生要花更多時間打好基礎,練好功夫及馬步,加倍努力。由於表演期間要不停舞動,並要配不同的動作,如跳躍及覓食等,還要透過動作表達獅子的形態相當困難,讓觀眾知道獅子的神態及情緒,如嬲怒、疑惑、驚恐及興奮等,所以要配合一些小動作及細微位,才可做得到。教練安排同學負責不同的崗位,主要是根據他們的特長,例如體型健碩的可以舞獅尾,體態輕盈的可以舞獅頭,節奏感強的便負責擊鼓打鑼,同學們都有機會學習不同崗位的技藝。男隊員一般較大力,經常不知不覺做出有型的風格,令獅子感覺威風。女隊員則會較細心,在一些細微的動作上會有更多想法,能做到剛中帶柔,會有不同的風格。烈中醒獅隊男、女隊員都很努力不斷精進技藝,不停在舞獅上尋求進步及突破。
醒獅隊要有一些基本功如紮馬和步法。基本功夫和體能好,腰馬敏捷,舞起獅來才會好看。獅藝的節奏也很重要,鑼、鼓和鈸的配合,強勁的節拍才能夠突顯獅子的雄壯和威猛。平日訓練,主要以醒獅採青的步法為核心。醒獅在找尋食物之前,以「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種狀態來表達其感情。鼓、鈸和鑼的節奏,與獅子的動作相呼應,讓整個表演更加壯觀和生動。跳高樁講求獅頭及獅尾的默契、力度、速度及幅度等,要把獅子的靈活及敏捷融合跳躍的動作,絕對要夠膽量及身懷絕技。
黃文華指出,獅藝是傳統中國文化,通過學校活動讓年輕一代接觸、了解和欣賞,可以讓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獅藝除了讓學生認識和傳承中華文化之外,還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學生在競賽上優異的成績表現,還可為升學成績有所加分。黃文華說,舞獅的訓練雖然辛苦,但也為學生帶來樂趣和成就感。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到努力和毅力的重要,並培養出團隊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