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賞秋走讀探索山外里 感受早期駐軍年代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663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賞秋活動10月5日選定山外里辦理。
(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賞秋活動10月5日選定山外里辦理。 (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賞秋活動10月5日選定山外里辦理,在講師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的帶領下,學員沿著山外溪從太山神位石敢當、陳侯勝古厝走到陳氏家廟及陳期宰洋樓,見證了山外陳氏族人的一頁開發史。
 「四季走讀」系列活動-賞秋:山外里,共計兩梯次,第一梯於5日上午、第二梯下午分別舉行,共有二百四十人參加。此次走訪山外里,山外因其在太武山南麓,所以視其在山之外故稱為「山外」。這片土地多沙土沖積地,既是平地又有水源,是一片農業地帶,中間有一個風水池大潭(泰安湖)。
 在金門尚未駐軍的1950年代之前,山外的地貌跟現在有太大的差別,其範圍很大,東到今南雄一帶,接近下莊、埕下地界,南到尖石溪(今國順前的山外溪之一段,溪中的尖石現還在),西至石船頭(最近石壁上有新刻「石船頭」三字),北至廢村北青(今太武武陽台)與翠谷,範圍遼闊,早期山外溪外圍都是軍事管制區。
 原本的山外是一個陳姓單姓聚落,山外陳氏乃是下坑(今夏興)陳氏的一個分支,始遷祖致祥公,是明洪武五年開科經魁陳顯之第四子,遷居山外在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如由夏興始祖算起至今已有三十代人,在山外陳氏宗祠就可想見陳氏族人開發這片土地的辛勞。
 學員在山外里辦公處集合,然後分三組由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等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分別各帶一小隊沿途講解。過去我們只知道的山外是新巿里,但是真正的山外是在山外里。
 學員在講師帶領下沿著山外溪外圍,參訪了陳期宰洋樓、山外陳氏家廟、太山神位石敢當、山外里辦公處、陳侯勝古厝、山外風獅爺、英武山岩,並走訪了早期山外的加工產業如:金馬味精廠、龍泉汽水廠、磚瓦窯、煤球廠、甘蔗舖、米粉廠、醬油廠與油坊等,如今已全沒落,也見證了山外因早期駐軍而崛起,又因解嚴後裁軍而沒落的一頁興衰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