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戰地回憶 那一座消失的「金門精神堡壘」

矗立於林厝和平紀念園區,以古寧頭戰役史實為主題的「金門精神堡壘」浮雕建築。(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以退役外島兵為對象,每年都吸引逾萬人次參加的金門年度觀光大檔「老兵召集令」活動,今年自10月1日至12月15日登場。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裡,預期會有大批老戰友和眷屬來到,再為曾經烽火連天,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75周年的海島帶來旅遊人潮。
昔日戍守兩岸最前線的老戰士重返英雄島,上山下海找尋與袍澤枕戈待旦的據點,只見一片荒煙蔓草,偶然還有「殲共滅俄」、「反攻大陸」的標語殘跡,當年刁斗森嚴,面對大海的營區消失不見,有些更變成一整排新建的民宅,在依然綠野平疇的大地,顯得有些突兀和刺眼。
有人在網路貼文寫道:「我是曾在金門待過的候鳥,我只要回去看看海,踏踏浪,聽風吹過木麻黃的聲音,縱使人事物已非,年少的回憶只能從照片中追憶,心願足矣!」也有人寫下:「時隔36年再回到金門,想找回當年的家,青春的回憶,沒想到全變了,甚至回憶全沒了,當場愣在那兒,失落萬分。」對再回到這座海島的他們來說,有著「戰士白頭話當年,不見舊時漢家營」的感慨。
還好,當年島休租部相機留影的景點包括莒光樓、古崗樓、文台寶塔、漢影雲根、邱母節孝坊、模範街、太湖勒石和金城、山外車站與舊時街道,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昔日戰士必訪,留下草綠服層疊身影,原坐落於金城東門圓環旁的「金門精神堡壘」不見了,讓舊地重遊的戰友十分遺憾。
這座於1967年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委請工兵協建,以「古寧頭戰役」為背景的浮雕建築,長16公尺、寬7.5公尺,厚約1公尺,前方原有噴水池設計,後來因發生意外事故填平,是早年軍民出遊留影的主要景點。
1999年10月,因該建築坐落地產權屬金門縣許氏宗親會所有,對巨型浮雕有影響風水的疑慮,縣府基於尊重業主的立場,雇工拆毀並斥資原樣重建。備選地點原有金城海濱公園和尚義環保公園,最後落腳於後者。但因尚義環保公園地點偏僻,平日少有遊人前往,與昔日這座地標建築前人來人往,不可同日而語。
迄民國百年李沃士縣長主政時,再於古寧頭林厝和平紀念園區,重建另一座全新的「金門精神堡壘」,並於當年八月廿三日落成。就紀念戰役史實的建築本體而言,「金門精神堡壘」興建於三個不同地點,除更具有時代和精神意義,全島到處可見的「毋忘在莒」大、小勒石和標語外,可說是僅見的例子,讓人看到金門從戰地軍管走向觀光大縣的歷史進程。
金門軍管時期,軍方用鐵絲四周圍起來,第二天就變成營區和禁區,1992年終止戰地政務,回歸憲政常態,返還民地連年進行,許多營區拆除房舍建築,以原來農耕的「素地」還給原地主,即使當年讓人步步驚魂的「雷區」也有地主索還。
因此,原有營區據點陸續變更,再也不是老兵熟悉的樣貌,也只能說是大時代巨輪下的故事。縣府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有限的經費資源下,也只能就一些重要的標的做必要的維管,盡量做好戰役史蹟保存和再利用工作,相對也讓老兵的共同記憶獲得進一步的守護。
一座地標歷史建築,一段金門戰役史實。「金門精神堡壘」矗立海島一隅,說的就是這樣的往事。它的前世今生,總在老兵的訪尋裡,承載著許多滄桑。他們追懷的是燦爛歲月裡,青春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