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金門海上公園 打造一座宜居「慢城」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741
金門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自然環境條件,打造怡人、宜居城市是可行的方向之一。(李金生攝)

金門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自然環境條件,打造怡人、宜居城市是可行的方向之一。(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鼓勵搭乘大眾運輸、步行或騎單車的國際無車日(World Car Free Day),在台灣獲得大都會台北市的熱烈響應。外島金門也在縣環保局主導下,召集百餘人騎乘鐵馬繞行金城、金寧、金湖3鄉鎮,宣導使用低碳運具及大眾交通工具,向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前進外,也在單車「慢行」中觀察、體驗金門的環境,對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進行再認識。
金門軍管卅六年期間,民間汽、機車數量少,且一律納入戰時動員編管,腳踏車做為早年主要個人交通工具,在夾道木麻黃綠色隧道悠閒上路,成為泛黃舊照中「老金門」的生活寫真,也是漫天烽火下恬適怡人的島嶼容顏之一。
1992年開放觀光後,首位民選縣長陳水在邀請學者、專家擴大舉辦被譽為金門場「國建會」的大型研討會,敲定全力開發水、電和交通基礎建設,並以發展觀光為主軸的縣政大方向,將戰地史蹟和古厝、洋樓群,以及自然環境列為主要保育和利用目標,並喊出「今日新金門,明日新加坡」的建設口號,目標是有一天金門也能和僑親落腳的新加坡一樣,成為宜居、進步的海濱城市。
其後,李炷烽、李沃士、陳福海和楊鎮浯縣長相繼接棒,在與一水之隔的廈漳泉等沿海大城市交流後,可以感受到在城市硬體建設項目中,小兩岸日益擴大的級距落差。但金門始終維持不墜的人文內涵和島嶼原質,仍在兩岸城市觀察裡,具有一定程度甚至更好的競爭力。
因此,繼續強化觀光旅遊實力,打造金門國際觀光休閒島嶼,一直是縣府打拚的目標。這可從兩度主政的陳福海一再強調「美麗金門」、「友善金門」、「整潔金門」,環保局也研議透過社區總體營造,達到「村村有公園、巷巷有彩牆、戶戶有盆栽」目標,看出一個開發和維護金門環境本質,希望與對岸廈門取得互補作用,分享沿海旅遊紅利的大方向。
原名「下門」的廈門,得名寓意大廈之門、國家門戶。廈門港為中國第7大、世界第13大集裝箱港口,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則是中國第6大出入境空港。全市占地1,912平方公里,去年常住人口532.70萬人,是大陸沿海重要的經濟特區。金門面積153.1平方公里,今年設籍人口約13萬餘人,兩地發展條件不一樣,不可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也就是說金門不必是廈門,要走出自已的城市特色與最有利的發展方向,將時間跳動速度調慢的「慢活」和「慢遊」是配合觀光旅遊下,一個不錯的選擇。
位於義大利Umbria省的小鎮Orvieto,從羅馬坐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就可到達。這座以傳統手工業包括陶瓷、鍛鐵、鑲嵌、雕刻、雕塑聞名,也是優質葡萄酒產地的小城,籠罩在漫天悠閒的氛圍之中,市區沒有霓虹燈和連鎖速食店,只有行人徒步區和傳統餐飲店、手工藝品店,以及類似bistro的小咖啡館與小餐廳。攤販和店家在下午一時到四時休息,四時以後陸續開門營業,整座城市才忽然間甦醒過來。當地民眾緩慢生活步調和同樣漫不經心的遊客,都讓它洋溢不一樣的城市魅力,因此讓它成為國際「慢城」的總部,四時慕名到訪的遊客絡繹於途。
四面環海的金門與廈門大都會近在咫尺,「小三通」客運半個多小時可達,也有陶瓷、高粱名酒、貢糖和一條根等傳統產業,島嶼建築之美更廣受好評,加上戰役史蹟和人文古蹟遍佈,與僻處火山凝灰岩平頂上的Orvieto同樣有走出「慢城」的條件,在未來發展上去蕪存菁,打破舊觀念的窠臼和框架,應有可提供縣府、金管處和旅遊業界省思或參考的地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