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文物-薛永麥畫作捐贈文管所典藏
第二批點交文物-薛永麥畫作290幅,代表薛蘇南先生於昨(5)日,正式移交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提供)
第二批點交文物-薛永麥畫作290幅,代表薛蘇南先生於昨(5)日,正式移交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兼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江柏煒,結合教育部USR計畫的挹注,啟動了海外文物返鄉計畫。第二批點交文物-薛永麥畫作,290幅,由其次子薛蘇南先生,以母親林彩娥(已故,後浦北門菲律賓華僑家族,曾任金門公學校教師)與自己的名義,捐贈給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由江教授率領研究團隊赴新加坡攜回,並代表薛蘇南先生於昨(12月5日)正式移交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
金門作為重要僑鄉,自19世紀中葉以來,許多鄉親為求發展,隻身來到東南亞。移民們除了透過僑匯照顧留在原鄉的家人外,他們往往也會將家鄉的特色及文化帶往僑居地,最終在海外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在此往返過程中,無論個人抑或海外鄉團,均留下大量且珍貴的文物。這些文物不僅見證金門海外移民的歷史,也展現華人藝術的豐富與多元程度,可說是一種早期全球化遷徙歷史的再現。
然而,隨著華人在海外發展至第三、四代,許多年輕世代早已淡忘、甚至不瞭解父祖輩從原鄉移居南洋的歷史記憶。同時,面對東南亞各地社會發展情況不同、華文教育不盡完整等因素,有大批文物長年未受妥善保存,更別說是有系統性的典藏與策展。
有鑑於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江柏煒(兼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自2023年8月起,結合教育部USR計畫的挹注,啟動了海外文物返鄉計畫。計畫一推出,旋即獲得新加坡浯江公會主席李志遠、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的長孫許國振先生、畫家薛永麥之子薛蘇南先生等人的響應。首批點交文物,包括許允之文書,也已在今(113)年5月由師大團隊正式交予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而第二批點交文物-薛永麥畫作,也順利於昨(12月5日)正式移交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這批畫作則是由畫家薛永麥的次子薛蘇南先生,以母親林彩娥(已故,後浦北門菲律賓華僑家族,曾任金門公學校教師)與自己的名義,將290幅畫作捐贈給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由江柏煒教授率領研究團隊赴新加坡,協助將畫作帶回金門,並代表新加坡的薛蘇南先生捐贈。
依據江柏煒教授的調查研究,薛永麥(筆名施伍,1906-1984)生於金門珠山,早年曾赴廈門就讀廈門美術專門學校與廈門大學,畢業後遠赴菲律賓馬尼拉求學,於菲律賓大學美術學院接受正規西方美術教育訓練,因此他對線條、比例、構圖、色彩有極佳掌握能力。1930年代,薛永麥學成返鄉,於珠山小學教授美術,同時擔任《顯影》僑刊主編。1937年,薛永麥南渡新加坡,先後在當地幾所華校及報社任職。期間,他經常以施伍(五)、南鰲、林似吾等筆名發表詩作、小說、短論、譯作於新加坡本地及香港的報章雜誌上,在文壇界頗負盛名。
而這批重要的畫作經師大團隊歷時半年的整理、清點、翻拍、造冊,昨(12月5日)終於正式點交給文化園區管理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也相當重視此次點交作業,在捐贈儀式上,除了感謝江柏煒教授與師大團隊的付出外,更允諾後續將妥善典藏這些畫作,規劃策展相關事宜,讓畫作儘早與社會大眾見面,讓出生於金門、發光發熱於新加坡的薛永麥先生的藝術得以讓更多人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