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孔雀東南飛」不該只是美麗的錯誤
孔雀在金門全島到處可見,被鳥友指為「美麗的錯誤」,但也帶來農損、飛安和危害生物多樣性的疑慮。(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古人筆下的詩文,訴說著依依難捨的纏綿,允為千古傷情絕唱。在海島金門也能見到藍孔雀翩然起舞,五彩繽紛的美麗情景。只因它是可能破壞環境生態,且繁衍快速的外來物種,而被列入移除的目標之一,看在專程來金門拍攝野外生態的「追鳥人」眼裡,頗有兩難求全的看法,引來一些討論。
陳福海縣長最近針對孔雀、互花米草、銀膠菊、紅火蟻、鴿子等外來物種,指示成立專責小組,整合各單位與中央資源積極投入移除工作,並規畫前2年有效處理,3年達標的計畫。長期關注地方環境生態的董森堡議員也大聲疾呼,希望大家攜手守護環境,莫讓外來物種改變金門,看來一場「大戰」已是硝煙乍起。
生物多樣性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因此攸關永續生存與發展的減碳、減塑和降溫議題受到廣泛關注,聯合國氣候峰會訂定的淨零排放目標,就是遏阻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行動之一,而其主軸理念就是生態系中的物種愈多,就更能維持生態的穩定與平衡,不會因為少數物種的變動而帶來環境大變遷,危及人類的生存需求。
農業部的一篇宣導指出,強勢外來種可能會捕食原生物種和與原生種競爭食物、棲地,進而排擠原生種,帶來原生種滅絕的問題。另外來種也能帶來疾病或寄生蟲,且外來種與原生種親緣相近,兩者可能雜交,改變原生種的基因組成,降低遺傳的多樣性,對生態帶來很大的影響。
原生地在印度、巴基斯和斯里蘭卡一帶的藍孔雀,金門縣畜試所曾圈養數隻供遊客觀賞,1999年丹恩颱風襲境,圍籬倒塌逸出,快速繁衍遍及全島估計超過2,000隻。這些被鳥友指為「美麗的錯誤」的大鳥帶來偷吃高粱、地瓜、馬鈴薯等農損問題,且會捕食蛙、蛇、蜥蝪等原生物種,每年4月求偶期叫聲嚇人,更是擾人清夢。同時,還有可能誤闖跑道,帶來飛安問題的疑慮。
縣府因此向農業部爭取經費,委外架設陷阱捕捉,並以每隻600元的收購金鼓勵民眾協助移除,希望控制野外孔雀族群的數量,還有餐廳推出孔雀料理,套餐叫價6,000元,讓愛鳥人士有「焚琴煮鶴」之嘆,認為有損金門已發現和記錄鳥類逾300種,有「鳥類天堂」之譽的美名。
同屬外來種,一身亮麗金屬羽毛的環頸雉,早期也是有人圈養逸出,1995年以後遍及全島,到處挖掘球莖類農作,也捕食小型爬蟲類動物,氣壞等待收獲的農友,卻讓跨海來金的鳥友驚艷不已。在未能列為保育類動物情況下,引來少數民眾獵食,連水頭矛山塔下的公廁洗手檯也曾發生環頸雉遭人宰殺,雞毛和血漬亂噴,讓人怵目驚心的情事,近年野外發現數量已有明顯減少現象。
2019年7月以後,金門島上的菜園、庭院,以及戶外草地、農塘和道路旁,陸續發現1種趾頭有吸盤的淺褐色青蛙,跳躍能力甚強,行動十分敏捷。縣府農林科確認是過去調查未曾記錄的斑腿樹蛙,曾捕捉數隻個體進行親緣分析,同時廣發「網路通報單」請民眾協助填寫,做為了解分布範圍與因應作業的參考。目前研判做為強勢外來種的斑腿樹蛙,在金門對人畜並無立即性的危害,但縣府考量金門是一座小島,生態系統規模小,仍列為生態監測的主要目標之一。
外來物種或許是一項讓人驚奇發現,也或許是一項美麗的錯誤,但站在確保本地原生物種永續生存,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考量,移除外來物種確屬必要手段。但如何在增進生態旅遊資源的同時,取得質量平衡的有效控管,需要更多的規畫和與時俱進的檢討,除公部門的持續監測因應外,也有賴更多公民力量的參與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