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放飛夢想 期待新年小兩岸花好月圓

2024年金廈泉「小三通」往來逾130萬人次,縣府和觀光業者盼望新年帶來更多旅遊人潮。(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時光荏苒,2024年轉瞬已是往昔去日,烙印深刻的光陰足跡,卻仍讓人低徊不已,特別是位於兩岸最前線,站在風口浪尖的金門,海島舊事潮來潮往,依然迴盪作響。
去年,金廈泉「小三通」往來旅客高達130萬2,366人次,其中台籍旅客入出境約114萬4,224人次,占87.86%,陸籍(港澳)約14萬826人次,占10.81%,外籍旅客也有1萬7,316人次,占1.33%。
相較於疫前2019年的台籍旅客約119.5萬人次,占57.03%、陸籍旅客約80萬人次,占40.79%、外籍旅客4.2萬人次,占2.18%,可以發現去年本國籍旅客人次較2019年已相差無幾,但陸客部分仍有很大的進展空間。
再拿受到疫情和兩岸政策緊縮影響的2020年往來僅有11萬3,077人次,以及2021、2022連兩年幾乎掛零相比,可以看到小兩岸的「大門」推開一大半,出現人聲雜沓的熱鬧景況。一位住在新北永和的鄉親說道,這種感覺就像原本停工多年,一片死寂的舊時紡織廠,突然復工再見忙碌景象,讓仰賴這條便捷水路,常來常往的旅客,有更深度的感受和期待。
回首去年,有三件必然要在兩岸交流史上留下紀錄的事件,在潮起潮落的金廈泉海域掀起萬丈波瀾,隨著大陸海警船展開常態性警巡作業,全年出海巡弋高達52次之多,讓小兩岸至今依然暗潮洶湧,連帶大兩岸也感受津波來襲。
首先是「214事件」一艘大陸「三無漁船」闖入金門北碇島附近的禁止、限制水域,在海巡艇追逐過程中翻覆2死,歷經兩岸15次協商破局後,才於7月30日告一段落,2名罹難者遺體從料羅港運回對岸。繼之3月17日,陸軍金門守備大隊迫砲副班長胡姓士官偕友人出海釣魚時,在大霧中迷航至福建圍頭海域,因軍職身分遭中共扣留144天,迄8月7日由立委陳玉珍赴對岸平安接回。另有澎湖籍大進滿88號漁船於7月2日在金門海域靠近大陸地區作業,遭中共海警以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強行登檢後,帶往福建省泉州市圍頭港留置,迄11月16日回家,前後遭扣留調查137天之久。
在經歷這三件牽動兩岸的「大事」後,兩岸中央在躡手躡腳,緩步前進的過程下,陸續有一些充滿試探性的進展,並在陸方基於金馬「先行先試」的考量,相繼開放福建省居民到兩島旅遊,也才有目前金門島上陸客滿街跑,帶來人潮和錢潮的好風光。
但要振興金門觀光和地方經濟景氣,這些努力和呈現仍然不夠,小兩岸至今還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遺憾。地區旅遊和特產業者期待的是陸方也能進一步開放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和廣東,涵蓋大海西各省市的團客和自由行遊客都來,才能帶來更充沛的客源,進一步擴大旅遊規模。
賴清德也在上任後的首次元旦講話中,針對大兩岸旅遊呼籲對岸有誠意的話,可由「台灣的文旅會與中國的海旅會先行談判」,3,163字的講稿中全程使用「台灣」,未提及「中華民國」,被大陸涉台學者指為充滿惡意,沒有半點善意和誠意,一旦涉台單位也定調認同,兩岸要期待來年春暖花開,恐怕也只是一樁黃粱美夢,難以實現的心事。
但是,縣府觀光處仍期待小兩岸有不同的境遇和表現,也預期再現疫前的榮景可期,對未來猶有許多的寄望。「新年新希望」滿懷憧憬,放飛夢想才是前進的動力。做好旅遊環境的改善和優化,完備迎來遊客的條件,正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