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明星」候鳥

披著一身烏亮羽毛的黑天鵝,散發一種高貴優雅的氣質。(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古寧頭雙鯉湖於春節前飛來一隻黑天鵝,全身烏黑亮麗的羽毛散發一種高貴優雅的氣質,吸引大家爭相競睹,連對岸遊客也開心與牠合影,讓這隻會主動與人接近,估計來自廈門動物園,或從私人飼養場逸出的大鳥,一下成為明星動物,也讓生態資源豐富,水波瀲灩的小湖成為打卡的熱點。
其實,黑天鵝在紀錄上並非第一次現身金門,2014年就有2隻出現於浯江溪口,在水上堡附近優遊覓食,吸引台金鳥友瘋狂搶拍,當時就有鳥友以牠們一點都不怕生,研判可能從對岸廈門大學或動物園飛來,只是幾天後就飛走,驚鴻一瞥不留殘痕,讓聞訊趕來的台灣鳥友扼腕不已。
金門目前已記錄鳥類逾300種,有「鳥類天堂」的美譽,是兩岸三地鳥友結伴來到,為大自然朋友留影的好地方。過去慈湖冬季「黑衫大軍」鸕鶿在晨曦時分出海,落日餘暉中踏浪歸來的世界級景觀膾炙人口,直到佇立湖心引來鳥群盤飛棲息,與落日形成剪影特效,有「神木」之稱的木麻黃老樹在1999年遭丹恩颱風吹倒,落日「大蛋黃」與鸕鶿相映成趣的攝影熱潮才逐漸消退。
為國內主要溼地,面積廣達188公頃的慈湖,在2000年出現一對西洋傳說中的「送子娘娘」東方白鸛,這種身高可達150公分,翼展2.22公尺的大型涉禽是鳥類中的大個子,在高空盤旋就像一架小飛機,當時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證實是10年來首見,後來在2013年底於小金門陵水湖再有3隻來訪,金門縣野鳥學會理事長楊瑞松還於次年元旦舉辦賞鳥活動,一時蔚為地方生態美事。
自北國南下的冬候鳥,讓金門的天空熱鬧繽紛,歷數近年的「明星」不能忘記自2006年即有目擊紀錄,此後年年出現於金沙溪口的黑頭翡翠「小乖」。這隻全身披著寶藍色飛羽,有著一口艷紅嘴喙的水鳥,時而在溪口木麻黃樹中休息,時而振翅疾飛灘塗捕食螃蟹、小魚,總是配合在堤岸車拍,十分親人的表現,讓鳥友為之瘋狂,不但對岸鳥友跨海來到,連日本賞鳥團體也慕名來訪。
後來,「小乖」不再來了!雖然金沙溪口流水潺潺,木麻黃樹也可看到黑頭翡翠展翅掠過的身影,但細心的鳥友說牠不是「小乖」,而是另外一隻新來嬌客。大家開始擔心小乖在北返途中遭遇意外,或年老再也無法南下作客,一場說不上來的「人鳥情緣」在久違不見的場域裡,繾綣著永別的惆悵。
列名《華盛頓公約》附錄2中的瀕絕鳥類黑鸛,自2005年也年年出現於金門中蘭一帶的出海口,它們常與白鷺群混雜覓食,形成「黑白配」的有趣畫面,尤其是牠們特別高大的體型,總是讓人有「鶴立雞群」的發現。這種身披金屬亮麗黑羽,在台灣難得一見的大型涉禽,同樣吸引台灣鳥友來到,成為東半島一項珍貴的生態資源。
2012年,金沙水庫旁的農地出現一對珍稀的冬候鳥「豆雁」,胖嘟嘟的體型酷似家鵝,因其嘴上有一顆豆狀的斑點而得名,故其英文俗名也叫「Bean Goose」,讓當年到訪的台灣鳥友驚豔不已!
其實,在台灣地區難得一見的豆雁,在軍管時期常有在金沙水庫、慈湖一帶的發現紀錄,這可從退伍老兵的臉書回憶中,看到一些相關記載,只是解嚴後土地大面積開發,以及水庫和周界後來的整建工程,導至棲地範圍緊縮,才逐漸減少,近年再有穩定的發現紀錄,反映的是度冬棲地環境改善,鳥友期待牠們也能年年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