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守護金門地區野生動物 切勿任意打擾及飼養

發布日期:
記者: 陳冠霖/綜合報導。
點閱率:629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發布「2024年救傷成果報告」,彙整鳥類、蛇類的救傷概況,並統計了鯨豚與海龜擱淺案例,以及歐亞水獺死亡事件等數據。報告特別指出,近期有民眾在夜間使用強光尋找歐亞水獺的情況,野保協會強調,雖然不反對發展水獺夜間生態導覽等活動,但所有活動均應以「不干擾水獺行為及棲息環境」為首要原則,以維護其生存空間。
根據野保協會的推估,目前金門地區的歐亞水獺個體數約為100至150隻,且呈現下降趨勢。同時,根據公民科學平台「獺足金門」的調查結果,水獺在金門西半島與島中央的活動頻率也有減少的跡象。
野保協會進一步指出,去年陸續接獲通報,發現部分民眾在夜間使用強光尋找水獺,甚至在勸導後仍持續拍攝;另有部分帶團進行水獺夜間觀察的導覽行程,出現使用強光燈搜尋水獺的行為。野保協會強調,這類行為不僅可能影響水獺的正常活動,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騷擾保育類動物亦可能面臨相關罰則,呼籲民眾切勿任意打擾野生動物。
野保協會表示,金門部分地區,如太湖區域擁有較為穩定的水獺族群,然而若持續受到外界干擾,水獺可能被迫遷移,進而增加「路殺」的風險。此外,水獺遷移至其他棲息地後,可能因當地已有既存族群,而遭到排擠甚至驅離,導致生存壓力增加。
水獺對於金門生態系統而言扮演著「環境健康指標物種」的角色,牠們的存續與水域生態穩定息息相關。專家建議未來可考慮導入友善生態旅遊的管理方式,例如使用紅光觀察設備、限定導覽人數與活動區域,讓生態導覽能夠真正達到寓教於樂,而非對動物造成壓力。
除了水獺的保育議題,野保協會報告亦提及去年首度發生民眾飼養緬甸蟒並因照護不當導致脫水的案例,經通報後由野保協會接收處理。野保協會提醒,野生動物未經馴化,若遭人為飼養,容易因環境不適產生緊迫感,甚至拒食,影響健康。過往救傷經驗顯示,野生動物在人工環境中停留時間越久,性情可能越加暴躁。此外,飼養野生動物也可能因細菌、黴菌或傳染病而危及民眾健康,建議民眾切勿任意飼養。
野保協會再次呼籲,所有野生動物均不鼓勵捕捉或飼養,如發現受傷蛇類,可撥打119,由專業捕蛇人員處理;如發現鯨豚或海龜擱淺、死亡,可撥打118救援專線通報。若發現受傷或死亡的歐亞水獺,可透過野保協會電話(082-333587)或臉書專頁通報,亦可撥打金門縣政府1999專線,將由專業人員立即前往處理,確保野生動物獲得妥善救援與保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