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董森堡解析財劃法 籲成立專責小組應對

議員董森堡主持「財政收支劃分法議題講座」。(許峻魁攝)
「財政收支劃分法」去年年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但後續爭議仍在持續當中,議員董森堡於二十三日(星期日)舉辦「財政收支劃分法議題講座」。
董森堡於講座中向大家解釋修法的內容;他對修法內容並未見有針對中央與地方政府事權分配的討論表達擔憂。他呼籲,縣府應盡速成立專責小組,盤點中央與金門的事權分工,有哪些業務是地方執行有難度的?並針對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可能會減少的中央補助及項目先行研討,未來才能緊急應變,與中央斡旋,避免損害民眾權益。
議員董森堡服務處團隊在梳理預算書、法案修法內容,以及詳讀報章媒體、學界論點後,整理出關於財劃法的爭議重點,日前於莿桐寫真館(歐陽鐘遠洋樓)舉辦「財政收支劃分法議題講座」,吸引公務界、學界、產業界以及多位關心財劃法修法的年輕人、在學學生參加,一起討論交流。
財劃法的修正,各界爭論不斷,而董森堡十分關切在修法之後,對金門將造成怎樣的影響?他表示,以「地方財政」的角度來看,縣府預算的歲入與歲入,代表著金門一年可賺多少錢與有多少預算可以花用。而金門縣政府今年度的政府總預算部分,歲出一百六十一億,歲入(來源自營利事業、課稅、中央補助等)一百四十三億,兩者之間短差了十八億。
董森堡說,此次「財劃法」的修正重點,在於「統籌分配款」的分配,其中金門縣政府今年預計取得二十八億元,若是修法通過實施後,試算縣府將可以拿到八十八億多,增加約六十一億,增幅高達百分之兩百二十。同時,全國各縣市政府都希望能做到財政自主、自治,受到中央牽制比較少,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來看,絕對希望可財政自主權,減少中央集權;修法後地方政府增加預算,多數人認為可以更多的自主權。而財劃法目前進度已經送出立法院,但是行政院是否提出覆議案尚是未知數,因此現在通過的版本是否為最終定案仍不清楚,目前也尚未正式公布實施。 目前金門縣政府總預算中,來自中央的補助收入為七十二億元,在整體預算中,縣府的經費收入有一半是來自於中央補助與協助的,高於修法後統籌款增加的六十億。而若修法通過並實施之後,地方統籌分配款將能增加,但來自中央的補助呢?是不是會減少?現在執行中的許多來自計畫補助收入,是否也可能會減少呢?
「財劃法的修法僅討論統籌分配款,並沒討論其他預算的分配」董森堡點出許多人的質疑,他說,增加的經費並沒有討論該如何使用,且藍、綠政黨也都沒有進行討論研議該怎麼使用,直至今日仍未見到執政在野彼此的論點,也均未提出分配款接下來該如何支用,因此未來是否會衍生出中央計畫型補助收入降低?畢竟各縣市增加的統籌分配款不可能平白出現。
董森堡擔憂,統籌分配款增加後,中央地方對於事權部分並沒有一起進行討論與法制化,許多目前與地方民生息息相關,且由中央補助的業務,例如:離島垃圾處理、醫療後送業務、居民機票補助,電費補助(離島水電費的合理虧損是由中央補助)等項目未來是不是有可能回歸由地方政府。
董森堡強調「事權與責任才是財劃法真正問題」,他說,財劃法動向不明,沒有日出條款,後續是否有討論空間也不了解,朝野沒有協商,政黨究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以民生為重,政策該由誰主導、由誰負責、由誰監督都不明確。甚至增加的分配款該怎麼使用,是由地方政府自由分配?還是按照舊制比例分配運用?或新增預算科目?修法過程中都沒詳細商討。董森堡還說,沒有明確預算使用目的,是否造成變成主政者預算運用上的不平衡,甚至他更擔心淪為地方派系分贓的溫床。
為了讓縣府重視,董森堡表示,他也在去年的定期會臨時動議案中提案,建請縣府盡速成立專責小組,針對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可能會減少的中央補助及項目先行研討,避免損害民眾權益。
參與講座的民眾也是回饋踴躍,有人認為地方人力本就不充足,認為縣府應該盡快向中央發聲,不應該被單一政治人物把其他議題掩蓋掉。也有人提出,應與中央維持良好關係,否則業務回歸地方,卻少了與中央的溝通,認為金門長遠來看都應與藍綠兩黨保持好關係,並應儘速整理哪些事務是真的需要中央協助,多出的預算地方可以做哪些。還有人關心,多出來的分配款該怎麼用,如果計畫型補助款遭到取消改為地方事權,那地方公務人員應該要好好的去了解計畫的初衷與目的,避免事權回歸卻毫無頭緒的窘況。
另也有持樂觀態度的民眾表示,日後來自中央的補助,樂觀看待中央部會有特定爭取預算的窗口,只是補助應該會限縮,但分配款的增加讓縣市政府可以有更靈活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