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新知】3月12日植樹節

立法委員劉金約(右四)率員考察金門植樹造林成效。(李錫隆攝,79年3月13日金門日報)

架「槍」護林。(圖文/王豫金,75年3月12日金門日報)

古寧國小特製作的保林護林壁報。 (葉麗珠攝,77年3月12日金門日報)
3月12日是植樹節,每年的這一天,金門縣政府都會舉辦植樹活動,積極響應推動綠化與環境保護政策,以實際行動落實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理念。縣長陳福海強調,植樹不僅是環境美化的關鍵,更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減少土壤流失的重要措施,透過持續的造林與綠化行動,為金門居民打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並為後代子孫留下珍貴的綠色資產。
植樹節不僅是推廣綠化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日子,更象徵著全民共同參與生態保育的責任與使命。植樹不僅能夠淨化空氣、涵養水源,還能減少土壤流失,提升生物多樣性,為未來世代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此外,植樹節的推動也有助於提升社會對氣候變遷與森林資源保護的意識,透過實際行動落實永續發展的理念。透過每一棵樹苗的種植,我們不僅種下希望,也為地球的未來帶來綠意盎然的生機。金門日報特別藉此節日,以專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50年代植樹節的相關報導。
54年3月12日,正氣中華日報報導「追思國父偉大風範,中山紀念林定今日破土,樹苗18萬株昨日已運達」,內容並提及中山紀念林林地由9940部隊擔任整理,以種植樟樹為主,11日自台運來樟樹苗10萬株,同時還運來龍柏等觀賞樹苗4萬500株。
58年3月14日,金門日報報導「十里荷香撲鼻,戰地名湖增色,數千高貴品種荷花運金」,內容並提及蔣部長(時任國防部長為蔣經國先生)指示美化太湖等風景區,大量栽種荷花,3,500株荷花品種日前運抵金門,將分別栽種於太湖、莒光湖、映碧湖、古崗湖等四個戰地風景名湖。
此外,為美化戰地風景名勝,由台引進的各式花卉分二批抵金,共計16,808株、20餘種品種,包括:龍柏、圓柏、杜鵑、梅花、扶桑、茶花、玫瑰、茉莉花、桃花等,將交由各單位栽植,以美化戰地風景區與村落環境。
75年3月13日金門日報報導:國父精神萬年長青,金門軍民植樹紀念,樹木樹人承先啟後,防區三十多年來植樹約1億株,不僅保持土壤、涵養水源、綠化生活品質,更為地區帶來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為後代子孫保存綠色的資產。
75年3月13日金門日報報導:防區籌建中正紀念林,司令官昨實勘預建地,聽取林務所簡報與專家交換意見。中正紀念林並於同年10月31日蔣公百年誕辰紀念日舉行動土典禮。
79年3月13日金門日報報導:大家一起來種樹,昨逢植樹節,地區全面推展綠化美化工作。立法委員劉金約來金實地考察金門綠化成果,對地區經營成效甚表推崇。
由此可知,金門的植樹傳統可追溯至戰地時期,從50年代開始,軍民攜手推動造林計畫,並透過政府引進大量樹種,如樟樹、龍柏、杜鵑、梅花等,讓金門由昔日的戰地轉變為綠意盎然的家園。75年時,防區更累計種植達1億株樹木,不僅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更為金門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後世留下深厚的綠色文化。如今,縣府秉持這份植綠精神,持續推動各項綠化計畫,包括擴大公園綠地、推動社區植栽、綠美化重要節點景觀,並結合學校與民間力量,共同打造更美好的家園,把環境及景觀優化,吸引更多旅客來金門旅遊,進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事實上,縣長陳福海自上任以來,強調「整潔金門、永續島嶼」之願景,並著手推動「村村有公園、巷巷有彩牆、戶戶有盆栽」的環境美化政策,透過大規模植樹行動,改善社區綠化條件,讓綠意融入金門民眾的日常生活。他表示,植樹不只是單純的美化行為,更肩負著調節氣候、減少碳排放的使命,縣府將積極推動生態造林計畫,讓金門成為全台綠色發展的典範。
縣府長期推動社區植樹活動,鼓勵企業、學校、志工團體積極參與,讓植樹成為全民運動。例如,在今年的植樹節活動中,縣府號召各界於多個公園、校園及公共空間種植原生樹種,不僅提升地區綠化覆蓋率,也讓更多民眾親身體驗植樹的樂趣與重要性。
環境永續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透過植樹、護樹行動,金門不僅能維持優良的生態環境,也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期盼未來能夠持續與社區、學校、環保團體及金門在地的每一個單位、每一位居民攜手,傳承近幾十年來金門植樹精神,讓「種一棵樹、護一片林」的觀念深植人心,讓金門成為真正的「綠色永續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