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浯島人的思親情 烈嶼攜手東坑社區打造花帔文化聚落

烈嶼鄉公所與東坑社區攜手推動「金門花帔」工藝聚落振興發展計畫,期盼將「金門花帔」打造成為烈嶼的文化觀光新亮點。 (烈嶼鄉公所提供)
黑白相間的格子布—花帔,對金門人而言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是新娘陪嫁用品、亦是蘊含祝福的生活好物,承載金門百年回憶。烈嶼鄉公所攜手東坑社區發展協會,共推「金門花帔」工藝聚落振興發展計畫,鄉長洪若珊希望攜手社區透過文化傳承、創新設計、品牌行銷及文化體驗推廣,逐步打造「金門花帔文化聚落」,為烈嶼觀光發展注入新活力。
烈嶼鄉長洪若珊指出,金門的傳統「花帔」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手工製品,是一種6尺見方、黑白格紋的棉麻大方巾,主要用途是為嬰幼兒擋風遮陽。除此之外,花帔還常被用作陪嫁品。包袱的四個角上會縫有小紅標,稱為「四角虎」,象徵吉祥如意,代表長輩對孩子平安長大的期望。花帔上的紅棉線繡有卍字,具有驅邪避害的功能,並縫上圓形鉛片,寄寓孩子將來人緣廣進的美好願望。對金門人而言,花帔承載著濃厚的情感與文化意義。它不僅是布料,更是家族愛與祝福的象徵,將金門的傳統與情感延續至今。
烈嶼鄉公所與東坑社區發展協會攜手合作,整合社區資源,共同推動「金門花帔」工藝聚落振興發展計畫,期盼將「金門花帔」打造成為烈嶼的文化觀光新亮點,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文化永續傳承。
烈嶼鄉公所與東坑社區發展協會簽署合作意向書,計畫共同推動「金門花帔」工藝聚落振興發展,以承襲八百年的金門傳統嬰幼兒包巾「花帔」為核心工藝文化,對於花帔這項金門常民文化,透過創新設計、品牌行銷,賦予新生命,文化和觀光結合,逐步打造「金門花帔文化聚落」,將花帔這項金門人的童年回憶、是新娘陪嫁用品、亦是蘊含祝福的生活好物,發揚光大。
鄉公所指出,該計畫以烈嶼鄉東坑社區為文化聚落核心,預計將串連雙口、湖井頭、羅厝等聚落,透過「文化傳承+創新設計+觀光體驗」三大核心策略,推動金門花帔工藝技術傳承、創新設計研發、品牌行銷及文化體驗推廣,讓更多人感受到金門文化魅力,蘊含著金門人民的生活情懷與對文化傳承的深厚情感。鄉長洪若珊希望透過社區自主提案,使社區居民對在地生活環境與文化更具認同感及凝聚向心力,並創造更多青年返鄉工作機會,以新世代的視野與思維,為烈嶼注入新活力。
鄉公所指出,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對金門人而言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它是傳統的育嬰包巾,名叫「花帔」。坊間傳說花帔是南宋朱熹擔任同安縣主簿期間,看見婦女在街上露面往來,就發布告示婦女出門需擁蔽其面,而遮蔽的布俗稱文公帕。此文公帕,因為是朱文公所傳,能夠避邪與防風,後來逐漸用在嬰幼兒身上,就是現在育嬰所使用的花帔。在嫁娶中,花帔是女方須採辦用品,為新娘的陪嫁之物,供日後養兒育女所需,深具喜氣。另外,加冠、上梁等慶典時節也少不了花帔妝點;演出傀儡戲時,戲台布幕上也會掛有一塊花帔,是金門特有的花帔文化。傳統文化習俗上認為花帔具有驅邪避凶以及保佑嬰孩平安成長作用,於是便沿襲流傳下來,成為閩南地區獨特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