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館慶 許木進跨國送后沙村史

金門《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日前攜書遠赴馬來西亞,分送著作予宗親,讓書中記載的族譜與落番歷史得以流傳。(許木進提供)

金門《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日前攜書遠赴馬來西亞,分送著作予宗親,讓書中記載的族譜與落番歷史得以流傳。(許木進提供)
《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與夫人黃明治日前攜書遠赴馬來西亞,參與由臺灣金門同鄉總會組團的「雪蘭莪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館慶」慶賀團,日前搭機抵達吉隆坡,展開為期數日的文化交流行程,致力於推廣金門閩南文化與僑親落番歷史,圓滿達成此行任務。
當晚抵達巴生後,許氏伉儷即受到當地宗親熱情接待。三嬸周愛娣親自安排孫子開車接送,並於其別墅短暫歇息。隨後五叔許明泉召集當地宗親設宴接風,席開二桌,包括二嬸、三嬸、堂弟許清韓與許清坤,以及許明泉、郭來英夫婦、許明安、廖玉花等宗親皆到場共聚,場面溫馨。席間,許木進分送《后沙村史》予宗親,讓書中記載的族譜與落番歷史得以傳承延續。
翌日,五叔許明泉偕夫人及堂妹許佩茹陪同許氏伉儷前往吉膽島五條港漁村,探訪其父許天成當年在島上創立的蝦米產業。據《后沙村史》記載,許天成乃第17世族人,其父許文郁自金門落番,抵達吉膽島後定居於此。許天成早年以捕魚為業,後轉型經營海產,並積極服務僑界,擔任金門會館總務職務,熱心參與家鄉宗廟修繕與僑界活動,其子孫亦延續宗親情誼,多次返金祭祖。
吉膽島五條港漁村昔日為馬來西亞知名蝦米產地,許天成為化解蝦子滯銷困境,率先建立蝦米加工與販運體系,將產品分級銷往新加坡,成就當地一大產業。最盛時期曾雇員30餘人,惟隨著人口外移與產業老化,如今僅餘少數業者經營,服務觀光市場為主。
五條港漁村環境清幽,無工業污染,風光明媚,有「螃蟹島」美譽。潮汐變幻與漁舟晚歸的畫面,構築出如詩如畫的渡假勝地。假日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垂釣、品嘗海鮮,成為遠離塵囂的療癒之地。
此行亦遇見兩位深具理想的年輕人,一為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李建明,畢業論文專研吉膽五條港產業與文化變遷,返鄉後立志振興家鄉產業,惟因人口老化與資源有限,實踐之路困難重重;另一位翁秀麟小姐則經營民宿,擅長數位行銷,積極推廣漁村觀光,雖歷經挑戰仍不言放棄。兩人皆投入此次會館館慶擔任志工,展現新一代對家鄉的深情與責任感,令人敬佩。
此次活動為慶祝「馬來西亞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創會74週年與婦女組成立6週年,會場嘉賓雲集,僑界名人齊聚。許木進特攜《后沙村史》20餘冊赴會,並致贈予雪蘭莪金門會館主席陳良吉、金浯江會館主席王木財,二人並表示將典藏於會館中,供鄉親翻閱。另亦贈予新加坡浯江公會主席李志遠與檳城金門會館主席周宗福,深化金門文化的國際交流。
此外,旅途中亦與宗親許亞國相見,他自柔佛州新山遠赴巴生,車程五小時以上,只為一見許氏伉儷。兩人情誼可溯自2014年,許亞國透過友人尋根,經許木進協助確認祖籍金門后沙,並於2015年與家人返金認祖。之後雙方多次互訪交流,此行許木進更親贈《后沙村史》,深化彼此情感,展現僑親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
「若能安逸,何以辛勞?若能在家,何以飄泊?」許木進表示,金門人落番南洋,歷經艱辛,雖無顯赫事蹟,卻以堅毅精神打拚出屬於僑親的榮光與傳承。正如臺灣金門同鄉總會創會總會長李台山所言,未來將持續關懷更多在地僑親,並深入了解基層華人處境,凝聚僑界力量。
此次《后沙村史》隨行赴馬來西亞,不僅見證宗親之情,亦成功串聯金門文化與南洋僑鄉記憶。適逢家鄉鎮南宮將於114年11月舉行奠安慶典,許多宗親已表示將組團返鄉,共襄盛舉。此次文化行旅,彰顯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更深化兩地文化交流與族群連結,堪稱意義非凡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