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到古寧頭看「海上兵馬俑」四百年蚵田

古寧村民以海為田插石養蚵,「海上兵馬俑」蔚為壯觀地景。 (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縣政府產業發展處攜手社區、業者自3月起推出5條農村特色遊程,在沉浸式的過程中深度體驗金門聚落的獨特風情與魅力。其中,一條路線是漫遊古寧頭人文遺跡與下海體驗蚵民辛苦日常的「古寧戰地石蚵聚落探險趣」。
金門縣志記載,明萬曆癸未年間(1583年),進士李獻可自大陸福建同安、惠安一帶引進花崗石條的牡蠣養殖,開啟金門養蚵的先河。如今,大金門自後浦南門海以迄湖下、古寧、后沙、瓊林、劉澳、浦邊、洋山、西園和小金門雙口、上岐一帶,沿線羅列大、小蚵田,形成海岸特殊地景與聚落文化氛圍,其中又以古寧頭最具完整性。
2006年金門縣李氏宗親會組團赴大陸謁祖,金寧鄉長李文俊等人與會,還專程到奉祀李獻可的家廟致祭,感念先賢昔日傳授插石養蚵技術,造就今天浯洲養蚵產業,澤被萬千後人的事蹟。
1994年,曾有地質與水文學者抵金考察,調研報告指出金門北海岸后江灣一帶泥灘地富含有機質,最適合甲殼類和牡蠣等灘塗生物棲息,這也是瀕危海洋生物,史前「活化石」鱟的最佳繁衍環境條件。縣府因此在2000年陳水在縣長主政時,畫定古寧頭西北海域800公頃潮間帶為全國唯一「鱟」保育區。
做為昔日人丁旺盛,開枝散葉海內外的古寧頭聚落,村民世代「以海為田」遍插蚵樁養殖,綿延不絕的壯觀蚵林,也曾被軍管時期來金參訪的外賓讚譽有如「海上兵馬俑」,允為福建沿海最獨特的地景之一。
大陸福建舊泉州府轄下的同安、惠安,乃至於閩、廣交界的詔安一帶都有蚵田,「海上牧場」放眼十分遼闊,肥美的海蚵被視為營養價值極高的「海中牛奶」,深獲消費大眾歡迎。
2017年12月,來自廈門的「中國新天國際會展企業公司」員工一行87人,在金門縣水試所員工的導覽下,魚貫走進古寧頭北山蚵田,一睹「海上兵馬俑」壯觀地景,同時也在北山出海口撿拾來自對岸的垃圾,在和煦的冬陽下,共度一個不一樣的金門假期。這是小兩岸近年最有溫度,也最接地氣的交流紀錄之一。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群做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海外石材展組團機構員工,在得知雙腳踐踏的灘塗區曾是「金門戰役」國共激戰的海域時,也有感而發說道「和平真好!」對自己能悠閒走過海灘,望著一水之隔的廈門海濱樓影,感覺特別的幸福和美好!
近年來,作為有「石蚵仔故鄉」之稱的金寧鄉,每年以當地的石蚵、小麥兩大經濟作物為主題,推出內容豐富的「小麥石蚵文化節」,吸引全島各地鄉親和遊客報名參加外,也有返鄉僑親專程與會,堪稱地方一大年度盛事。
讓遊客實地下海體驗,一直是遊古寧蚵田最有感的地方,金寧鄉公所曾於北山出海口舉辦「古寧親子笑蚵蚵~來當一日蚵農吧!」活動,鄉長楊忠俊偕鄉親一起體驗「粒粒皆辛苦」的蚵民日常,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事,年年登場的「千人剖蚵」盛大場面,更是攻占各大媒體版面。
陳福海縣長關心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在縣務和專案會議中一再提示,人文與歷史內涵共融結合與觀光發展的重要性。此次預定展開12場的特色農業體驗活動,也被視為新成立的縣府產發處出手之作,期待在委外機構與地方團體、聚落的協力合作下,為未來類似的主題活動起一個好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