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過布橋、搶紅蛋 峰上村祭蜂儀式展現傳統信仰魅力

發布日期:
記者: 張郁姍/金湖報導。
點閱率:440
字型大小:
「祭蜂」儀式,善男信女大展身手,搶拾據說會帶來好運的鹹鴨蛋,過程激烈,宛如一場競賽。(張郁姍攝)

「祭蜂」儀式,善男信女大展身手,搶拾據說會帶來好運的鹹鴨蛋,過程激烈,宛如一場競賽。(張郁姍攝)

過布橋儀式,由法師依序請神造布橋,鄉老一人持金帛在前,村中男丁抬神輦。(張郁姍攝)

過布橋儀式,由法師依序請神造布橋,鄉老一人持金帛在前,村中男丁抬神輦。(張郁姍攝)

金門峰上村的「祭蜂」儀式是當地獨特的民俗活動,已延續數百年,也是全國與金門獨一無二的特殊儀式,更被列為金門縣的無形文化資產。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當地居民會在峰上天后宮舉行這項祈福儀式。儀式中,兩頂神轎被擺放成「八」字形,模擬蜂翼的搖晃,而鄉老會將紅鴨蛋、紅粿、糖糕等物品拋擲於神轎間,信眾在激烈的搶奪中,象徵獲得「紅」運當頭、健康平安。此外,鄉老還會潑灑「臭酸水」(現已改用紅花米與發酵粉調製),增加儀式的趣味性。這項活動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現,也是社區凝聚力的象徵。
現任天后宮主任委員鄭榮璋的父親也是天后宮的前主任委員鄭輪表示,峰上村相傳位於「蜂穴」上,這也是「祭蜂」名稱的由來。儀式中,搶到紅鴨蛋和皮蛋,象徵「紅」運當頭、好運連連;中間壓凹的糖糕則象徵金錢和財運;紅粿拿去餵食禽畜,則可保佑六畜興旺。但現在已少見野蜂,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人為建設影響蜂群棲地和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氣候異常。
儘管野蜂逐漸稀少,「祭蜂」儀式依然每年隨媽祖聖誕作醮如期舉行,因為居民深信透過此儀式能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庇佑村庄平安。鄭輪說:「繞境出巡儀式從下午1點半開始,隨後進行的『祭蜂』活動將氣氛推向最高潮,最後在『過布橋』與犒軍儀式中畫下圓滿句點,完成一年一度的重要祭典。」
「祭蜂」儀式開始,廟方依例備鴨蛋12顆、糖糕、紅粿、聖水、兵飯,神輦二台。首先,請太子爺(中壇元帥)主壇,於供桌與備好的貢品,先請鄉老上香後,由法師誦經祝禱迎神,廟方並安排兩組人抬著兩頂神轎於供桌前排成八字形,在法師完成祭祀儀式後由鄉老將供桌上的紅鴨蛋、糖糕、紅粿拋出或滾去於兩頂左右大幅擺動的神轎之間讓信眾撿拾,天后宮主任委員鄭榮璋說:「每個人都想著要撿鴨蛋,但又怕被神輦夾到,要顧及神輦,又要顧及前面有地方長老在潑摻有紅花米及發酵粉的水,所以得閃避水、又得閃避神輦的夾擊來撿拾鴨蛋。」整個過程可說是相當激烈。
過布橋為酬神祭典的最後一項儀式。由法師依序請神造布橋,鄉老一人持金帛在前,村中男丁抬神輦,鄉老手持金帛領頭過橋三次後,在法師依念12生肖信眾跟隨其後,另鄉老一人持神明官印於橋頭過橋者身上衣服蓋印,以示過橋平安順利,且依習俗過橋時不能穿鞋,必須光腳以示尊敬。過橋儀式完畢,信眾隨即在橋腳敬拜橋將軍。
根據文化局「金門縣無形文化資產價值調查暨拍攝計畫」資料記載,峰上祭蜂鄉俗乃源於相傳峰上村位於「蜂穴」上,多蜂之故,使得鄉民認為透過祭祀蜂穴之蜂的儀式性過程,方能安頓靈穴而能安定居存於生存之環境。因此,峰上鄉民遂於天后宮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時設醮慶祝,全村並共同參與「祭蜂」特殊鄉俗。
峰上祭蜂鄉俗之主要價值在於呈現村落居民的村落擇址觀、傳統風水穴位的概念,以體現村民對於居存空間與宇宙觀之認知,並透過「祭」的儀式行為,突顯先民對於居存空間的平安、牲畜興旺之祈求與期盼,最後達到整體居存空間上的和諧關係。另外,透過神明形成共同信仰的方式聯結群體,此為在相互間無血緣關係之村落內群體下超越口頭約束的有效聯結方式,並透過常年的祭祀與遶境巡安過程,凝聚村落內部力量與團結情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