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鄉村事-金社區》瓊林打造青銀共好典範 文化照護並行推動社區再生

瓊林志工淨灘活動。(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青銀鼓動。(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瓊林文創藝棧。 (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一聲咚,一份傳承】鼓聲中,聽見瓊林鏗鏘有力的聲音
咚!咚咚!在初夏的午後時光,瓊林再次響起節奏分明的鼓聲。這裡沒有舞台華麗的燈光,也不是迎接節慶的喧鬧,而是一群銀髮長者與青少年,在社區空間裡,用手中鼓槌敲出一場跨越世代、凝聚人心的節令鼓聲。這些節拍,不只是音律的疊合,更是記憶與情感的交織,是土地與人之間的深情對話。
自民國109年創立「瓊林怡鼓工坊」以來,瓊林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以鼓聲為媒,開啟一條文化扎根、情感傳承的道路。以二十四節令鼓為核心精神的文化培育計畫,已悄然成為瓊林世代共學共創的重要平台,並進一步升級為「青銀鼓動傳承展演計畫」,讓長者與青少年並肩作戰,在一鼓一奏之間,完成彼此生命中的技藝與精神交流。
這不是單向的文化傳遞,更是一場彼此傾聽與陪伴的旅程,傳授的不只是節奏與禮儀,更是一份對土地的深情與認同;而年輕世代的回饋,則是活力、創意與重新詮釋的可能。節氣為名,鼓為語言,世代之間的距離,在一次次共練與共演中悄然拉近;鼓面與鼓槌間的對話,也彷彿訴說著天地與人之間的默契與和諧。孩童、青年與長者共同用節奏串起四季,也喚醒了社區深處那久被塵封的文化脈動。
【從理事長到里長,串起社區的心】
走進瓊林,迎面而來的是歷經至少百年風霜卻依然典雅如初的閩式古厝,是金門規模最為宏大的傳統古厝聚落,散布著逾四百座閩南式古厝,紅磚砌牆、燕尾飛翹,屋宇間錯落有致,街道潔淨清朗,隱隱透著一種恬靜而從容的氛圍。如今的瓊林,不只是文化資產的守護者,更是歷史深度與現代生活品質交織的典範所在。
然而,真正讓瓊林聚落得以煥發新生氣息的,從來不只是堅韌挺立的古厝建築,而是藏身於巷弄之間、代代流轉的人情溫度與日漸甦醒的集體意識。在這片承載著祖輩記憶的土地上,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不曾中斷,哪怕時代翻新、年歲更迭,彼此之間那份「咱平林人」的親密連結,瓊林的再生,不只是文化保存的成果,更是一場自基層萌發的社區共識共好運動,一種在日常互動中逐漸重建集體身分感的過程,使人與人之間不再只是鄰里,而是共同承擔記憶與未來的生活共同體。
於是,在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懷芝的帶領下,社區逐步走出傳統發展模式的侷限,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行動能量與凝聚力量;身兼里長職責的蔡懷芝,靈活運用行政資源與在地網絡,不僅扮演著政府與社區之間的溝通橋梁,更是多項社區計畫的推動者與整合者。從基礎環境維護、長者照護,到文化資產活化與觀光導入,他所規劃與執行的每一項行動,皆立足於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與生活脈動;這些看似平凡卻極為務實的舉措,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參與感與認同感,也讓「共好」成為瓊林重生的核心價值。
【共餐、關懷與健康:建構高齡友善社區的日常實踐】
瓊林不僅在文化上深耕,也在照顧面向上展現無微不至的用心。在瓊林,長者不是被邊緣化的照顧對象,而是社區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為了因應日益顯著的高齡化挑戰,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多元照顧服務,從每日的共餐活動開始,建立起一套兼具溫度與制度的高齡友善支持網絡。長輩們相聚一堂,彼此問候、分享生活瑣事,餐桌成了情感交流的場域,也降低了孤獨與失落感。為了讓社區長者能擁有安心、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協會辦理延緩失能課程、多元健康促進課程,從肌力運動、伸展瑜伽到認知訓練,讓長輩們在歡笑與汗水中維持身心靈的活力與自理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社區吸引專業體適能老師與退休護理人員主動投身志工行列,提供健康諮詢與簡易醫療服務,讓高齡者能在熟悉的社區裡獲得及時且細膩的照護。
除了日常照護,瓊林社區更建立起一套溫柔而細緻的關懷訪視服務,志工們像是社區裡的微光,傳遞一份無聲卻真切的溫暖,那不僅是一項社區例行服務,更是一種連結人心的方式,在這座傳統聚落裡悄悄流轉,讓「被看見」與「被記得」成為每位長者日常的一部分。
【瓊林文創藝棧:文化與經濟的再生試煉】
在照顧的同時,瓊林也不忘向未來邁進,積極布局文化與經濟的共生藍圖。時間回溯至金門縣長陳福海第一任任期,為鼓勵青年返鄉並振興地方文化,金門縣文化局向文化部提案推動「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旨在透過文化再造的方式,重現瓊林歷史脈絡的同時,也為社區注入觀光與文創的新能量。
在此背景下,「瓊林文創藝棧」應運而生,一場文化經濟實驗就此展開;如今,藝棧內販售以風獅爺、進士包、平安符行李束帶等很有瓊林意象的文創商品,廣受旅客青睞。這不僅是「賣東西」,更是一種文化故事的延伸與再造。讓旅人透過購買紀念品,深入認識瓊林,也為社區開闢經濟來源。
藝棧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瓊林文創藝棧的營運盈餘,並不止步於經濟循環的表面,而是深深紮根於社區脈絡之中,回饋投入多項公共事務,化為一股溫潤而持久的力量。每逢春節,邀請書法老師現場揮毫,將一幅幅帶著墨香與祝福的紅紙春聯分送社區,讓節慶不再是形式上的熱鬧,更富有人與人之間的心意與祝願,而端午節前夕,社區志工與居民則齊聚一堂包粽子。除了節慶關懷,社區亦挹注於暑期孩童課後輔導班的運作,在學校放假期間,社區為孩子們開闢一處安全又溫馨的學習空間,由志工老師陪伴他們閱讀、寫作、創作,為在地傳統技藝傳承延續,讓下一代能在文化氣息中快樂成長。
瓊林文創藝棧是文化教育的延伸,是社區自主發展的象徵,更是一座小而堅定的公益平台;在這裡,文化得以轉化為生活的力量,經濟與公益互為支撐,讓傳統聚落在時代變遷中持續呼吸,也讓「共好」不再只是理想,而是每日實踐的現實。
【默默支持的溫柔力量:瓊林志工群】
在瓊林社區,總有一群默默耕耘、從不喧嘩的身影,她們沒有顯赫的頭銜,也不常出現在鎂光燈下,卻是社區最穩固的根基,是撐起日常、溫暖彼此的志工群;她們,是「瓊林的女兒」,也是「瓊林的媳婦」,她們可能是年輕媽媽、退休婦人,或是一早在廚房忙碌、白天仍奔波於各角落的在地志工。沒有酬勞,沒有掌聲,卻有一種不約而同的堅定:為了社區好,大家都願意走出來,幾乎每一項看似平凡卻極為重要的工作,她們都走在第一線,以最真誠的笑容和最實際的行動,將「家」的概念延伸為整個聚落的共同體,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照顧、被關心的溫度。
正因為有這群志工,瓊林社區的改變才不會淪為口號的宣傳,而是真正落地生根的實踐。他們不以「付出」自居,只以「理所當然」行事。他們知道,文化要延續、社區要成長,不靠奇蹟,只靠日復一日、踏實堅持的點滴累積。這群婆婆媽媽們,不只是志工,更是社區靈魂的織布者,一針一線地縫補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織出一張細緻綿密的社區安全網,托住瓊林的現在與未來。
正是這股溫柔而持續的力量,讓人感受到瓊林社區的溫馨。
【青銀共好:世代傳承與地方重生的未來藍圖】
展望未來,理事長蔡懷芝亦深切盼望,社區中的銀髮男士們能在自身允許的步調下,逐步走入社區生活的脈動之中。他相信,這些長者們歷經歲月淬鍊所累積的智慧與人生歷練,若能轉化為公共參與的力量,將為瓊林注入沉穩而珍貴的能量;不論是參與地方事務、協助文化傳承,抑或在巷弄的閒聊中分享過往瓊林的故事,都是這塊土地不可或缺的精神資產。
在他的藍圖中,未來的瓊林,不僅是青年創意揮灑的舞台,更是長者安心生活、持續發光的所在。透過世代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重現瓊林街的活潑與榮景,也可以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參與共創,為在地觀光與文化發展點亮更多的可能性。
這一切成果,並非一人之力,而是整個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從理事長到志工,從孩童到銀髮長者,人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希望社區越來越好。而縣長陳福海的期望,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社區未來的方向,他看見社區的力量,看見居民的熱情,也看見傳統聚落裡藏著的無限可能;他也承諾要讓縣府團隊成為社區最堅實的後盾,整合文化、觀光、教育、社會等部門資源,讓社區活動中心成為多元共融的平台,讓每一份在地心意,都能被珍惜。
未來的瓊林或許還會面對人口老化、資源不足、青年流失等挑戰,但只要有信念、有行動、有願意回來的人,就總會有改變的可能。
瓊林的故事還在繼續,而這個故事裡,有你、有我,也有整座金門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想像。當文化可以被傳承,讓老一輩的智慧在時代裡延續;當青年可以被承接,讓熱情與創意在土地上落地生根;當社區可以被看見,這樣的地方,便不只是人們口中的「故鄉」,而是一處可以長長久久、彼此扶持、攜手走下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