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水獺達人蔡添丁分享生態紀錄 影片中有獺鳴、攜幼覓食 捕食魚、鰻、蛇、鳥……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峻魁/綜合報導。
點閱率:82
字型大小:
金門潮間帶學會舉辦生態講座。(主辦單位提供)

金門潮間帶學會舉辦生態講座。(主辦單位提供)

金門潮間帶學會日前晚間選在瓊林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第二場海洋教育推廣講座,邀請長年投入金門水獺研究與紀錄的「水獺達人」蔡添丁,分享他豐富的田野觀察與紀錄經驗,吸引眾多關心海洋與生態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現場座無虛席。
蔡添丁多年來與朋友們在金門淡水湖泊等處持續觀察水獺行為,不僅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長期紀錄,更常在網路平台分享他所拍攝的水獺影片,深受網友喜愛。講座中,蔡添丁從「行為模式」、「水獺蹤跡辨識」、「海岸水獺觀察心得」三個主軸進行說明。他指出,金門水獺會在海岸線與內陸水域之間穿梭,擁有廣泛的活動範圍,並依季節與生殖週期調整其棲息位置。
蔡添丁分享他多年從事水獺排遺調查的心得,他指出,水獺習慣在特定地點排便作為領域標記,這些排遺中常可發現魚鱗、骨頭等未消化殘渣,為研究水獺食性提供重要線索。除了排遺,他也示範如何辨認水獺留下的腳印、抓痕與通行痕跡,鼓勵民眾在自然中細心觀察,說不定就能發現牠們悄悄留下的蹤影。
講座中,蔡添丁透過簡報呈現,系統性地講解水獺在影片中的行為與生態脈絡,讓與會者得以深入了解這些夜行性動物的生活面貌,他與友人在多個戰地遺址、涵洞堤防上設置紅外線攝影機也觀察到水獺如何利用這些人工結構作為通行或棲息空間,也突顯軍事遺跡和廢棄營區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可能。
影片中可以觀察到水獺捕食魚類、鰻魚、蛇類甚至鳥類的畫面,也能見到母獺帶幼獺覓食、教導牠們適應環境的過程。這些珍貴片段不僅展現水獺的生活智慧,更揭示其高度適應多樣環境的能力。甚至還有水獺鳴叫的聲音。這些資料不僅讓現場聽眾大開眼界,也更具體呈現了金門作為水獺重要棲地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會後現場提問踴躍,關心水獺壽命、是否具有群居行為、幼獺何時會獨立、牠們對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反應,以及目前金門水獺族群的數量估算與保育現況。蔡添丁一一解惑並指出,儘管金門擁有豐富的濕地與海岸棲地,但近年受到觀光開發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部分水獺棲息環境正逐漸被破壞,加上水體污染、交通意外、流浪動物等問題,使得水獺族群面臨極大威脅。未來除了持續觀測與教育推廣,更需要整合在地社區力量與政策支持,才可能為金門水獺創造更友善的生存空間。
講座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現場氣氛熱烈,金門潮間帶學會期望連結社區與自然,為水獺與海洋生態保育注入更多關注與行動,喚起大家從生活周遭做起,提升對海洋生態與野生動物的敏感度與保護意識。學會同時感謝協辦的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與瓊林里里長蔡懷芝與社區發展協會的支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