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專欄-島語線上】守護公義、勇於改革 呂文忠的法律使命與堅持

現任高檢署主任檢察官呂文忠。(呂文忠提供)

呂文忠獲頒中國文化大學「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呂文忠提供)
現任高檢署主任檢察官呂文忠,今年獲頒中國文化大學「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呂文忠出生於金門,民國71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呂文忠的法律之路從戰地金門起步,輾轉至台北求學,最終扎根司法體系,展現了一位法律人如何以堅定信念守護法治、推動社會進步。他始終相信,法律不僅是條文,更是維護公平正義的信仰,而司法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讓人民相信法治的力量。
從炮火紛飛的金門,到肩負社會正義的高檢署主任檢察官,呂文忠以「全力以赴」的信念與「問心無愧」的堅持,一步一腳印地成為司法界的典範。他在金門成長時,經歷八二三砲戰的陰影與困苦環境,卻淬鍊出超凡的抗壓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他的故事不僅展現了金門人「國之干城」的精神,更彰顯了一位法律人對司法公義與人權理想的無悔奉獻。
出生於金門的呂文忠,童年在防空洞裡躲避砲火警報,艱難環境培養了他冷靜從容的個性。離鄉背井到臺北就讀板橋高中,再考入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地理和心理上的跨越讓他更懂得珍惜每一刻。大學四年期間,他在楊建華、鄭健才、桂裕等教授的教導下,培養扎實的法律專業,尤其桂裕教授積極引進外部資源,使他的法學基礎更加深厚穩固。
「你們來念大學,可以玩四年;但如果把握這四年,大學就能讓你的人生更有成就。」華詒孫老師的一席話,讓他深刻體會到時間的寶貴,從此全心投入學習。憑藉持續努力,他未畢業即以第一名通過書記官考試,奠定日後順利踏上司法官之路。
呂文忠初任檢察官時,歷經花蓮、桃園、新北地檢署等多地基層歷練,深刻體會到司法不僅是法律條文,更必須貼近人性與社會脈動。他不僅保持專業法律判斷,更以同理心處理每個案件,使法治精神真正與民眾期望相互契合。
後來,他陸續擔任彰化、新竹、桃園、士林等地檢署主任檢察官,以及宜蘭地檢署檢察長,進而歷任法醫研究所代理所長、法制司司長、行政執行署署長、調查局局長,最終任職高檢署主任檢察官。這些不同崗位的豐富歷練,讓他深入瞭解臺灣各地的社會結構,堅持法律與真理的原則不曾動搖。
特別是在宜蘭地檢署任內,他勇於面對蘭陽溪河岸污染問題,強力推動禁止使用生雞糞,面對強烈抗議也不退縮,最終成功讓河水恢復潔淨,為當地居民爭取健康環境。他的堅持與魄力,為司法與地方治理合作樹立典範,也獲得國家服務品質獎與媒體廣泛關注。
擔任調查局長期間,他勇於改革內部貪瀆問題,並致力推動反恐、反滲透、跨國犯罪防制工作,即便冒著極高風險,也堅持改革信念,強調:「改革的風險由我承擔,但改變是全體的責任。」他的領導逐步營造出更透明、更高效的調查文化。
回任高檢署主任檢察官後,他更注重程序正義與證據合法性,嚴謹把關每一個司法程序,延續自己一貫勇於挑戰的風格。此外,他在法務部任職期間,負責撰寫兩公約國家人權報告,促進臺灣人權與法治的發展,獲國際專家高度肯定。
多年來,他秉持「只要沒做錯事,就不必害怕外在壓力」的信念,即使身處高壓環境,仍堅持每天運動,透過身心平衡保持最佳狀態。他也主張開放溝通,以實際行動推動改革,認為真正有效的改革必須建立在主動認同的基礎上,而非僅靠上對下的命令。
做為中國文化大學傑出校友,他特別叮囑學弟妹要善用大學四年,全力塑造專業知能與思想深度,才能面對複雜的社會挑戰。他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學子踏實行動,勇敢面對人生中的每個挑戰,永遠保持關懷正義的初心。
從金門少年到司法界的實幹領袖,呂文忠用堅持法律公義、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走出一條潔淨透明的司法之路。他也特別提到,改革不只是口號,必須透過細緻溝通與實踐,才可能真正落實到每個制度的細節中。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只要秉持堅定的理想並勇敢實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為社會正義與人權進步貢獻力量,也為更多法律人樹立值得效法的榜樣。
呂文忠的經歷,鼓勵更多法律人與青年學子不斷追求卓越,並深刻認識到自己對社會所肩負的責任。他表示,法律人不只是技術的執行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手。他期待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勇敢承擔,為臺灣的法治與人權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