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鄉村事-金社區》從聚落走向創新典範 四埔用環境寫社區故事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專欄報導。
點閱率:120
字型大小:
四埔蔭油工坊。(蔡麗玉攝)

四埔蔭油工坊。(蔡麗玉攝)

四埔蔭油。(蔡麗玉攝)

四埔蔭油。(蔡麗玉攝)

四埔農場小朋友種黑豆。(四埔社區提供)

四埔農場小朋友種黑豆。(四埔社區提供)

【一個社區有四個村落】
在金門本島的西半部,緊鄰金城鎮與金寧鄉的交界處,有一座低調卻充滿人文氣息的聚落群-四埔社區。這裡沒有觀光人潮洶湧的熱鬧街市,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佇立在田野間的特色民宿,成為陸客旅居金門時的首選落腳處;四埔,由「頂埔下」、「下埔下」、「埔邊」與「埔後」四個傳統聚落所組成,世代緊鄰而居,生活脈絡交織如網,形塑出深厚的地方情感與共享的身分認同。
「埔」,在閩南語中有著「平坦沃土」之意,象徵著土地的厚實與生活的和順;而「四埔」,便有了「四處好地、四方安居」的美好寓意。因此,儘管原本的四埔居民僅有五百餘人,今日的四埔社區已湧入超過六千人口,其中超過七成七為外來移居者。不僅如此,光是就讀金門大學並選擇在此生活的青年學子,就超過一千三百人,為社區注入一股朝氣蓬勃的青春力量。
四埔,成為金門少見的「青銀共居」型社區:一方面,長者們以純樸的生活經驗與土地記憶守護著這片老地;另一方面,青年學子與外地居民帶來新的觀點與活力。傳統與創新、靜謐與熱鬧、在地與外來,在這裡交織成一幅獨特的社區景象,一種與印象中典型金門不同的島上樣貌。
走進「埔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緊鄰主要幹道的街道景觀,小商店、小吃店、民宿林立,是青年學子日常活動來往之處,彷彿一條青年的生活廊道。而轉入巷道,進入「埔後」,節奏立刻慢了下來。這裡隱身於小徑之後,田疇與老屋交錯,有如時光緩行的所在,午後的陽光灑落在老牆上,鳥鳴與蟲聲相間,歲月靜好的氣息不言自明。
至於「頂埔下」與「下埔下」,則還有完整地保留了傳統閩南建築的風貌,紅磚砌牆、燕尾脊頂、一磚一瓦之間,記錄著戰地政務時代的家戶故事,保留著金門鄉村建築的風貌。
這四個「埔」,如同四塊不同紋理與色彩的拼圖,拼湊出一個多元且緊密的社區樣貌,儘管各聚落的生活節奏略有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熟識相惜,溫情洋溢的社區氛圍讓陌生成為稀有語彙。在這裡,即便是羊腸小徑,也能問得到路,也有人願意停下腳步陪你多走一段。
【耕耘於無聲處的夜行軍】
若要追溯四埔社區逐步成形為一座多元共融聚落的歷程,不能不提一個長年默默耕耘的關鍵推手-四埔社區發展協會;這個由地方耆老與熱心居民共同催生的組織,早在民國83年便已正式成立,是金門地區很早就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民間團體之一。
從事社區工作是吃力不討好,很多時候需要的是耐心與信念,協會成員,大多是退休人士、社區長者與返鄉青年,他們以自發性地投入社區巡守的安全網,每日傍晚七點半至九點之間,完全仰賴一群默默付出的雙腳與專注目光,定時穿梭於巷弄街角的社區巡守隊員,以公民責任為己任,在夜色中守護著社區的安寧與秩序。
巡守,不僅是排班表上簡單的一欄時間,而是一份持續運作的集體行動。每晚四至五人,在這段固定巡守時段裡,他們擁有共同的身分:社區守夜人;他們的腳步也許不快,但踏實穩重;他們的談話也許輕聲細語,卻充滿關懷。他們巡看街燈是否失修、觀察角落是否有可疑跡象,一邊走著,一邊織起一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絡。
在警力有限、公共資源無法面面俱到的情況下,社區巡守制度的存在,是一種地方基層自我防衛的智慧實踐,這樣的集體守護行動,不只是為了預防竊盜或治安事件,更是一種凝聚社區認同的方式。
四埔社區,夜間巡守行動,日復一日、風雨無阻,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早已是長年累月才得以維繫的默契與紀律,這樣的安全感,是社區最溫柔的社會力量。
這樣的排班制度,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責任感的輪值,是公民精神的常態展現,而每一位走上街頭巷弄的巡守員,不再只是守望者,是社區文化的一環,是低調卻堅韌的地方力量。下回,當你走在四埔社區,可以注意到,這群既平凡又帶給人們道路安全的夜行軍。
【沒有奇蹟,只有日常】
現任理事長陳成泉,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埔子弟。從小在這塊土地長大,耳濡目染著長輩們對家鄉的情感與責任,他早早就把「社區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深深刻進心裡,四埔社區裡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總能聽見一句:「喔,他喔,很熱心、很有行動力啦!」
聯絡採訪的這一天,他原本正在金城鎮洽公,接到電話說要談社區的事,不假思索,便立刻收拾資料、驅車返家;那不是一種客套的禮貌,而是一種幾乎刻在骨子裡的自然反應,只要是關於四埔,他總是第一個出現的人,他的腳步匆匆、神情專注,卻始終掛著一抹溫和的笑;這樣的他,讓人不難想像,這些年來,四埔社區一點一滴的變化與進步,背後那股穩定而堅定的力量,正是來自他的默默付出與帶頭實踐。
坐在四埔簡約的會議室裡,陳成泉細細回望這段社區發展的歷程,語氣中滿是感念與敬意;他說,四埔社區協會從沒有過多的資源與設備,只有一群人對家鄉深刻的感情與做事不怕苦的熱情,歷任理事長與志工夥伴們,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建立起志工隊、共餐、關懷據點、樂齡學習等甚至打造出資源回收示範社區,這些成果,不是奇蹟,而是踏實耕耘換來的累積。
四埔社區的故事,不是轟轟烈烈的奇蹟,而是一段段微小卻堅定的日常累積,從四個聚落的結合,到世代融合的社區營造,四埔用三十年的時間,證明團結力量大,只要方向對、心不散,腳步慢,就能走得更遠、更深、更穩。
【在多元中並肩前行】
四埔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今已屆三十年。回顧這段走過的歷程,總幹事黃美玲坦言:「我們曾經沒有一個真正屬於社區的家。」多年來,四埔社區的活動多半集中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雖然熱鬧一時,卻難以留下長遠的連結。隨著時代推移、居民組成漸趨多元,協會意識到,唯有打造一個全年皆可活絡的社區據點,才能讓居民真正留下、願意參與、彼此熟識、共築歸屬。
契機來自理事長陳成泉的一句話,他提出願意無償提供自家老屋給社區協會使用;這不只是一項資源的挹注,更像是點燃了某種沉潛已久的希望,自那刻起,四埔社區志工們彷彿找到一個可以實踐夢想的具體出口,展開一場最真摯的團結行動。
老屋,原本堆滿歲月痕跡的雜物,牆面斑駁、地板陳舊。但在志工們一雙雙手中,這些看似無用的空間,一點一滴重生,他們自己動手清除雜物、粉刷牆面、鋪設地板,簡易型辦公設備多半取自回收資源,一張張椅子、會議桌,都是經過志工巧手回收改造而成,無不流露出社區成員對這片土地不計較的心。
共同將一間被歲月塵封的老屋,重新打造成屬於大家的「家」。而這座家,見證的,不只是空間的轉變,更是一群人對彼此的信任與扶持,是一個社區,在三十年後,重新學會如何深耕、扎根、共好。
【資源再生,社區重生】
除了人情的溫度與活動的朝氣,四埔社區更以具體行動,走在永續發展的最前線。在金門眾多社區之中,四埔率先響應政府推動的「2050淨零排碳目標」政策,成為環境友善理念的實踐先鋒,展現地方社區難得一見的前瞻眼光與踏實行動力。
他們的做法不繁複,卻極具啟發性,社區導入一套簡易但實用的中水回收系統,將共餐煮食與日常洗滌的用水回收再利用,應用於灌溉社區小農場與清潔地面,不僅有效節約水資源,更為減碳目標盡一份心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正是四埔社區對永續議題所展現的高度關注與實際承擔,證明即使資源有限,只要有心、有行動,社區的力量足以創造深遠的影響。
「社區,是一群人熱心投入的凝聚力所構築而成,我們或許沒有豐厚的資源,卻擁有一群願意挺身而出、共同努力的人,正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本。」理事長陳成泉說著,語氣溫和卻堅定。他微微一笑,補上一句令人動容的話:「而且,我們每一個人終將老去,今天我們為別人付出,未來我們也會需要他人的扶持。」
在這句話裡,藏著他對社區最深的理解,不是施與的驕傲,而是彼此照應的溫柔信念,他相信有一天,這份溫暖會回到每個需要的時候。四埔社區對生活的謙卑對待不是懸在牆上的標語,而是從推動環境教育、鼓勵垃圾減量,到設置綠籬與資源回收站,四埔將每一項綠色行動化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特別的是,社區環保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實作的體現,他們運用回收材料進行創意再造,讓舊物重生為新用;同時將廢棄食用油製成手工肥皂,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培養居民對環境的敏感度與責任感,理解何謂「有限資源」、學會如何守護他們腳下的土地。
這是一場由基層萌芽的綠色革命,不倚靠口號,而是由一群人,用雙手與信念一點一滴灌溉而成。四埔社區,正是這場革命中最溫柔、卻也最堅定的火種。他們用生活的力量,點燃永續的希望,點亮了金門在地社區的未來想像。
【四埔之光,蔭油香裡有未來】
第一次到四埔小農場,除了好奇中水回收系統外,其中,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有植栽黑豆,在居民齊力下耕耘,播下的是一顆顆烏豆種子,是社區自力更生的見證;這便是四埔社區的「蔭油工坊」重要貨源之一,這座靜靜坐落於照顧關懷據點一隅的小小空間,如今散發著豆香與人情味,是四埔人共同打拚出來的結晶,這裡不只是生產黑豆蔭油的工坊,更是一座創生基地。
這座「四埔蔭油工坊」與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攜手合作,推出了專屬的社區品牌蔭油,除了傳統釀造,團隊還跨足黑豆藝術創作,讓黑豆從農田走進美學與生活中,透過講座、展示與互動課程,不僅讓更多人了解蔭油文化,未來亦讓居民與遊客對這片土地的產業故事,不僅僅是伴手禮,而是一次真實感受土地生命力的經驗。
在這一切的背後,是社區居民的團結,是對土地的愛,正如理事長陳成泉說:「大家都是想讓四埔更好」的共同信念。社區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代一代人、一段段故事累積起來的。
有了「蔭油工坊」,四埔社區不追求華麗的包裝,不急於迎合市場的速成節奏,而是選擇了一條踏實的路,一條融合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在地產業與教育推廣、環保理念與地方創生之路。
一罐罐用黑豆釀出的蔭油,背後是社區居民從種植、釀製到包裝推廣的全程參與,居民不再只是政策的接收者或活動的旁觀者,而是主動投入的實踐者,一起把社區的未來捧在手心裡揉搓、灌注、慢釀。
蔭油的香氣或許微弱,卻穿越了時間與世代,成了四埔最具代表性的氣味符號,當一座社區能以一罐蔭油說故事、講文化、辦教育,那麼它就不只是在發展,而是在發光。四埔,正是這樣,在蔭油的醞釀裡,悄悄釀出了自己的光。
【未來藍圖:社區的下一步】
在陳成泉理事長眼中,四埔是一個「和諧融合」的新興社區,不僅由四個傳統聚落組合而成,逐步吸引外地返鄉與定居的人才加入。他說,這裡不乏熱心、有能力的居民,只要有明確的方向與足夠的支持,社區未來一定能走得更穩、更遠。
然而,他心中始終藏著一個長年未竟的願望,盼望有朝一日,四埔社區能擁有一座真正屬於自己的活動中心,一個不只是遮風避雨的空間,而是一處可以讓公托家園、孩子自由奔跑、長輩安心的所在。
他說,除了硬體空間的改善,更期盼能有年輕的志工走進社區,用熟稔的數位工具與清新的創意思維,為行政事務注入效率,為社區營造帶來活水。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