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成功牽罟班傳承地曳網捕魚 三位老漁人合計逾兩百歲

發布日期:
記者: 張郁姍/金湖報導。
點閱率:122
將船隻從運送船架上分離並推入海中。(張郁姍攝)

將船隻從運送船架上分離並推入海中。(張郁姍攝)

岸上的人合力收網,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張郁姍攝)

岸上的人合力收網,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張郁姍攝)

  金門縣成功休閒漁業發展協會日前在金湖鎮八二據點舉辦牽罟體驗活動,共有約22人熱情參與,包括塔山發電廠副廠長陳啟賢、台灣新鄉村協會劉晉宏教授、金門縣攝影學會理事長黃邦培及多位學會成員皆到場共襄盛舉。活動一開始先安排祭拜、緊接著出海撒網、壓軸的牽罟收網過程更是讓人期待,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與大海拔河」的傳統捕魚技藝,進而學習尊敬大自然與生態保護的重要。
  牽罟班今年首次出海了
  活動一開始,由徐鴻義教官帶領大家進入牽罟的世界,細細講解這項古老又珍貴的捕魚技藝。他說,「牽罟」金門俗稱「牽網」,在台灣本島則叫「牽罟」,是一種源自先民的傳統海岸捕魚技術。此次體驗活動為今年成功牽罟班首次的出海活動,依照傳統習俗,每年度首次出海都必須舉行祭拜儀式,徐教官說,「討海人沒有三分命,出海捕魚是很辛苦又危險的一件事」,所以要祈求整個活動平安圓滿。
  在祭拜儀式中,徐鴻義教官一一介紹成功牽罟班的成員,他說,主祭者是牽罟班的班長也是他的舅舅陳振福;前面三位「老公仔標」年紀加起來超過200歲,他們負責出海,後面年紀相對較輕的拿香跟拜,負責岸上出力。「在場的這些人頭髮都白了,年紀也不輕了,這個工作,年輕人不願意做,且這個工作捕不到魚,收入不穩定,而他們堅持這份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這項傳承不要斷掉。」
  徐鴻義教官還提到,早期牽罟是不允許女性上船,他們認為這是有忌諱的,但是這些舊有觀念隨時代進步已逐漸打破,就像早期女性不能進到裝甲車、機艙,但現在有很多傑出的女性飛行員,性別限制已不再是藩籬。
  牽罟就好像與大海拔河
  在協會成員合力準備將船拖入海中的同時,牽罟班班長陳振福則在岸邊熟練地駕駛廂型車,利用車輛牽引控制船體下滑的速度,以避免船隻因坡度過大而過快滑入海中,確保作業過程安全無虞。徐鴻義教官表示,船的外殼結構是玻璃纖維,整體淨重1,600公斤,加上馬達、網、繩等工具,總重要超過2,000公斤,所以很需要人力協助將船拉下海,早期用人力將船扛到海上,所以這項工作很「吃重」。目睹協會成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沉重的船隻從運送船架上成功分離並順利推入海中,許多到場的民眾也說,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不容易。
  牽罟的網,兩邊則各綁上100公尺的繩,兩尾端則固定在岸邊,透過漁船把漁網撒到海裡,繞個半圓弧,靜待約20至30分鐘後,再由岸上的人合力收網將漁網拉上岸,教官說,這個畫面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
  針對當天的牽罟,班長陳振福說,外面的浪比較大,目前在退潮,潮水是走下面,走得比人還快,所以現在網放得比較靠近西南方向,水流是西南往東北走,網具會隨著潮流逐漸被推向東側。所以,牽罟不僅是技術與體力的考驗,更需要對風向、潮汐與海象具備充分理解與判斷能力,才能精準佈網、順利收網,達到良好的捕撈效果。這正是牽罟作為一門傳統技藝所蘊含的智慧所在。
  金門牽罟班還有一項比較特殊設計,就是「腰架」,透過腰架的使用,比較不容易受傷,徐鴻義教官說,早期腰架是用苦苓木製成,因其具有韌性,耐用性較高,腰架的作用,主要是避免直接將繩子放在身上施力,造成傷害,他也邀請成功休閒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向鑫向大家示範腰架的使用,讓民眾認識這項兼具實用與巧思的傳統工具。
  三天打魚真得兩天曬網
  針對漁獲量要怎麼分,教官說,漁獲一般以「大頭」與「小頭」劃分,小頭指船主或出資提供漁具者,通常可獲得三成漁獲,其餘七成則由參與捕魚的船上與岸上人員平均分配,其中船上作業風險較高,故可以多分一成。      徐鴻義教官說真正參與這個活動才知道什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漁網使用後需定期曬乾與保養,早期漁村常設「埕」來晾網,捕完魚,漁網常常要曬個幾天,這句話不僅是俗語,更是牽罟日常的寫照。
  成功牽罟班為金門唯一
  「成功牽罟班」為金門地區現存唯一仍維持運作的牽罟團體。隨著現代漁業技術的發展與漁村人口老化,牽罟這項古老的捕魚方式面臨失傳危機。如今,僅有成功村仍保存並延續這項傳統。協會成員長年辛勤維護船隻與漁網,致力推廣牽罟文化,希望藉由體驗活動,讓更多民眾親身感受先民捕魚的智慧與精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