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三專欄】一探1300萬年前的火山記憶 烈嶼綠石槽成熱門打卡點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烈嶼報導。
點閱率:360
烈嶼青岐南山頭獨特的玄武岩地質以及「綠石槽」海岸的獨特「亮點」景觀。
(許加泰攝)

烈嶼青岐南山頭獨特的玄武岩地質以及「綠石槽」海岸的獨特「亮點」景觀。 (許加泰攝)

烈嶼青岐南山頭獨特的玄武岩地質以及「綠石槽」海岸的獨特「亮點」景觀。
(許加泰攝)

烈嶼青岐南山頭獨特的玄武岩地質以及「綠石槽」海岸的獨特「亮點」景觀。 (許加泰攝)

烈嶼青岐南山頭獨特的玄武岩地質以及「綠石槽」海岸的獨特「亮點」景觀,公務部門、民意代表、鄉民接待訪客,總會帶客人走訪南山頭海岸,欣賞獨特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和綠石槽奇景,感受小金門海岸之美,成為小金門新興的待客之道。
鄉長洪若珊表示,烈嶼鄉四周環海,有豐富的地質環境及海岸生態。其中,「青岐港」海岸位於青岐,每年的三至五月,以石蓴、滸苔等為主的綠色藻類滋長,連綿不盡的綠色地毯、縱向溝槽,紋理分明岩脊形成令人驚嘆的烈嶼「綠石槽」海岸景觀。除此之外,青岐南山頭海岸線上呈現玄武岩美麗而富變化的地質景觀,是金門地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全長約一公里,有特殊洋蔥狀風化的柱狀玄武岩、花崗岩等地質景觀,風化柱狀玄武岩,表面呈現黃色、紅色、褐色等不同顏色構成的峭壁氣勢雄偉、極富景觀之美。
長期推動鄉土地質教育的退休校長林英生指出,青岐海岸玄武岩是新生代晚中新世的產物,噴發年代在1300萬年前約與澎湖玄武岩的噴發同期,常見六角形柱狀節理,灰黑色的玄武岩風化後礦物的化學組成改變而形成紅褐色的土壤,將海岸染成一片紅色。青岐港南端的南山頭地區,受風浪潮汐的影響侵蝕強烈,岩石風化的產物迅速被移去,柱狀節理益形明顯,節理面上常見通氣柱構造。
此外水面下凝固的黑色熔岩流,在退潮時露出非常壯觀。林英生說,青岐海岸玄武岩熔岩流覆蓋於金門層之上,在含黏土砂岩層中露出生痕化石,此乃生活於其中的古生物的住室或覓食管道經上方熔岩流的迅速覆蓋,再經漫長的地質時代受地下水中鐵質的吸附作用,最後形成的痕跡化石,如今因上層玄武岩被風化移除,才能露出地表,而在地層中紀錄了這一段歷史。在另一端的沙溪海岸已不見玄武岩蹤影,露出的岩石是古老的花崗片麻岩,海岸受風浪長年的侵蝕,雕塑成雄偉壯觀的形貌,甚富自然之美。
鄉長洪若珊表示,這幾年鄉公所不斷努力提報青岐港一帶海岸景觀為「烈嶼鄉環境教育園區」,最終獲得環境部國家研究院認證通過成為金門縣第5個環境教育場所。同時,其也是位於國內最西邊的環境教育場所,距離大陸廈門僅5公里,洪若珊歡迎各個機關團體到烈嶼鄉參加環境教育課程。
洪若珊指出,「烈嶼鄉環境教育園區」以南山頭玄武岩海岸為推動環境教育的主軸,除了希望可以增進來訪者對於岩石的基本認識,也要藉此解說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迫切問題,以期落實愛護自然及節能減碳的生活態度。該園區最終冀望透過環境教育,保護烈嶼地質景觀及海岸生態,降低遊客人潮帶來之垃圾與污染,保育海岸動、植物生態環境,在推動觀光發展之餘,亦維護自然環境之美,達到保護烈嶼地質景觀、生態環境的目的。
洪若珊表示,鄉公所自109年3月23日起派解說員駐點提供解說服務,成立「青岐港生態小教室」俾供遊客瞭解烈嶼鄉景點特色,以達行銷效益,並配合電瓶車遊程互相串連,限定美景及導覽解說而普獲好評。洪若珊指出,鄉公所今年持續辦理「2025綠色岐蹟‧烈嶼綠石槽」系列活動,內容包括「低碳載具暢遊綠石槽」、「玩『轉』綠色岐蹟」、「綠石槽明信片—寫張明信片給一年後的自己」以及「綠色岐蹟‧寫生徵圖比賽」等,活動持續至5月31日,依據綠石槽的生長狀況來調整運行時間。遊客可搭乘限定「綠石槽電瓶車」,輕鬆造訪這片季節限定美景。
洪若珊表示,青岐港綠石槽和風化柱狀玄武岩景點推廣漸趨成熟,知名度及曝光度均有成長,鄉公所持續推動,以創造烈嶼鄉獨特觀光亮點,引入更多觀光遊客進行觀光遊憩,增添遊客旅遊此地趣味與新體驗。洪若珊歡迎全國各地遊客前來烈嶼,透過低碳旅遊與生態導覽,深度體驗烈嶼鄉的自然之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