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族譜數位典藏推廣 藉點燈人連結宗族與聚落記憶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187
族譜數位典藏推廣活動。
(金大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提供)

族譜數位典藏推廣活動。 (金大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提供)

《尋根溯源:金門族譜數位典藏推廣活動2》延續首場成果,由文化園區再次攜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及資訊工程學系,透過修譜經驗分享,點燈人計劃串聯聚落及宗親,藉由宗親交流座談等,深化宗族文化數位應用與推廣,落實「活的博物館島」理念,展現文化保存與科技結合的實踐成果,也為金門族譜數位典藏再啟新篇章。
在科技快速發展、文化保存意識日益深化的時代潮流中,宗族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正邁入嶄新階段。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秉持「金門博物館島」的發展願景,以島嶼聚落作為文化經緯,堅持人本精神為核心價值,積極實踐「活的閩南文化島」理念。為此,文化園區再次攜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及資訊工程學系,在長期連結聚落合作的基礎上,於6月25日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B1「尋根溯源館」,辦理《尋根溯源:金門族譜數位典藏推廣活動2》,共同打造「閩南文化基因庫││活的博物館島」。活動透過聚落及各姓氏「點燈人」的串聯,持續擴展在地宗族與聚落記憶的連結,點亮家族歷史的文化火炬。
這場活動延續首場成果,並進一步深化宗族文化的數位應用與人力養成,達到公眾參與目的。文化園區旨在肩負起推動「金門活的博物館島」使命,以維護、保存及發展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與活化為目標,藉以數位科技作為文化傳承之橋。因此,園區積極導入資訊科技建置族譜資料庫,逐年推進數位化工程,除不斷充實「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讓其從靜態典藏蛻變為動態共享的文化交流節點,拓展金門為海內外金門宗親們尋根溯源的起點,同時由聚落「點燈人」點亮每一個家族記憶之燈。
此外,園區也感謝島內旅外各界宗親組織支持,以歷年來所捐贈的族譜為基礎,依宗族意願逐步運用數位工具分析整理與典藏活用,構建一套可查詢、可連結的活資產與文化基因庫,成為承載島上世代記憶的文化系統,期盼文化園區「尋根溯源館」未來能成為金門海外僑親、華人返鄉尋根的重要入口。
會中,也邀請金門資深文史工作者暨修譜專家蕭永奇,以〈漫談修譜經驗與心得分享〉為題,分享其二十餘年的族譜編修歷程,內容涵蓋資料採集與分析、宗親協作、現代工具應用及跨世代溝通等實務經驗。蕭永奇指出:「修譜,不僅是記錄家族,更是在記錄整個社會的變遷與文化脈絡。」
活動也規劃交流座談環節,邀集金門各鄉鎮宗親會代表、文史工作者及熱心宗族文化保存的青年與學生參與。與會民眾踴躍交流,分享各自面對的挑戰,包括資料缺漏、代間斷層、轉檔技術、跨語系辨識等問題,以及對未來平台功能的期待,充分展現地方社群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與參與熱情。
回顧首場座談成果,李錫捷教授曾指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建置現代化資料庫系統,而是打造一個跨世紀、跨地域、宗族文化記憶傳承的基因庫平台,讓海外金門人無論何時、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快速尋根溯源。」
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在活動致詞時表示,金門的文化資產源自島民共同記憶的累積與島嶼生活實踐的智慧紋理,而族譜正是地方歷史的縮影與血緣文化的源頭核心。他強調:「這更是一場文化的保種行動,面對島嶼變遷與人文更迭挑戰,我們必須回歸人本精神,深耕在地常民文化與資產保存。透過數位科技化轉型,讓文化永續發展成為可實現的『活的博物館島』,它不僅是展示空間的轉型,更是文化治理的前瞻藍圖,其根基來自人與土地的記憶連結與不可分離的血緣認同。」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也進一步表示,《尋根溯源》系列活動並非單點式的活動,而是一項長期延續且深入聚落的文化基礎工程,預計今年九月將再行辦理兩場族譜數位典藏實務工作坊。未來將以族譜為文化傳承核心,逐步串聯聚落空間、家廟、口述歷史與文獻典藏等,推動文化園區成為海內外宗親尋根的重要據點。「尋根溯源館」也將持續發展成為結合文化體驗、教育導覽與尋根溯源資料服務功能的知識節點,全力實踐「數位典藏及文化永續」的島嶼發展願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