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保育行動翻轉珍稀魚種命運 縣府攜手青年力量打造永續金門

關心地方珍稀物種的保育與在地生態永續推展,縣長陳福海實地走訪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長陳光耀所創立的「再生魚坊」。(薛子軒攝)

關心地方珍稀物種的保育與在地生態永續推展,縣長陳福海實地走訪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長陳光耀所創立的「再生魚坊」。(薛子軒攝)
關心地方珍稀物種的保育與在地生態永續推展,金門縣長陳福海近日前往位於金湖鎮山外里的「再生魚坊」參觀,實地走訪這處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長陳光耀所創立的民間保育場域。陳縣長盛讚該場對珍稀物種保育的長年投入,並表示縣府未來將加強與民間力量攜手,以行動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態基因,也期待將此類保育精神進一步結合青年創業與地方產業發展,開創金門永續的新典範。
再生魚坊雖外觀簡樸,卻是金門保育能量的象徵,園內飼養多種珍貴魚類,包括被視為全球僅存於金門的「大鱗梅氏鯿」,以及已在野外失蹤數十年的「高體鰟鮍」。陳光耀耗費多年心力與資金,自建水族設施、購置高蛋白飼料,以保育近400尾大鱗梅氏鯿作為「保底族群」,確保即使野外族群面臨滅絕,仍可透過人工復育重建棲地。他也積極推動外來種移除計畫,防止巴西龜與金門原生金龜混種,避免生態基因污染。
除了保育,再生魚坊也是一處兼具教育功能的民間基地。鐵皮屋內有如一座縮小版自然中心,展示各類淡水魚種與水棲爬蟲,同時持續對外推廣保育觀念,吸引學校、社區與外地遊客前來參訪學習,不僅為珍稀物種提供棲身之地,也成為推動民間參與、社會共識凝聚的重要平台。
對於再生魚坊長年耕耘的成果,陳福海縣長表示,這些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有需要縣府協助的地方,會盡力協助推動。對此,陳光耀也指出,目前魚坊主要執行的是中央委託縣府辦理的保育專案,須透過公開標案取得,期望未來若能獲得更多在地行政支援與持續資源,保育行動將更穩健持久。
事實上,再生魚坊在保育大鱗梅氏鯿方面已取得全國最亮眼成績。陳光耀表示,現今金門全境粗估已有近6萬尾大鱗梅氏鯿,與十多年前族群數量不到300尾、棲地極度不穩的情況相比,堪稱奇蹟式翻轉。他表示,這是把一個幾近滅絕的物種,重新拉回金門生態的主體地位,這是所有保育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除了場域內的繁養保育,陳光耀也長期投入野外生態調查,曾在烈嶼地區發現未見紀錄的稀有魚種「鯵鰷」(音同餐條),並重新尋獲失聯多年的「高體鰟鮍」。目前他正搜尋已20年未見於金門的「史尼氏小鰍」,甚至多次申請進入軍管區尋找蹤跡,展現其對保育工作的執著,也突顯民間團體在守護金門自然資源中的無可替代性。
陳縣長除表達高度肯定外,也指示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積極與再生魚坊建立合作關係,推動魚苗採購與水域放流計畫,期望透過公私協力,強化原生種復育機制,實現科學研究與地方經驗的雙向融合。水試所隨後表示,未來將研議向再生魚坊採購大鱗梅氏鯿等魚苗,放流至縣內水庫或野溪棲地,擴大原生種族群的保育與管理。
同時,陳縣長也提出進一步整合保育行動與青創扶植政策。他指出,縣府多年來推動「金門三創中心」、「光華園青年創業基地」等計畫,鼓勵青年投入文化創意、生態觀光、地方創生等多元產業,讓年輕人能以創意與熱情扎根家鄉。地方型SBIR補助計畫也提供高達百萬元的資源,協助青年團隊技術研發與產品驗證。這些政策機制未來可與保育基地串連,發展如水生動物導覽、保育教育商品設計、生態旅遊規劃等新型態產業,讓保育工作成為青年創業的新動能。
陳縣長強調,保育工作不是短期專案,而是需要長期扎根、全民參與的持續行動。縣府未來將協助有志團體申請保育相關計畫,整合縣內學校、社區資源,爭取中央資源與外部專業導入,擴大金門保育網絡的深度與廣度。他也強調,生態保育與地方發展並不衝突,反而是永續金門的根基。我們將持續支持像再生魚坊這樣的民間典範,讓金門的自然環境成為我們共同的驕傲,也讓下一代擁有看得見、摸得到的自然未來。